华策上市成样本 影视投资虚火上升
华策上市成样本 影视投资虚火上升 更新时间:2010-11-18 8:38:25 10月26日,创业板中的又一只新股华策影视挂牌上市,继A股“电影第一股”华谊兄弟上市之后影视行业又诞生的“电视剧第一股”,投资其中的浙商创投迎来了收获季。
华策影视的造富效应再次成为了影视行业一个热议的话题,“小作坊”式的影视公司一夜成名。一时间,长期受资金困境影响的影视公司们更加满怀着憧憬之情,而纷纷进入的众多PE基金也为影视行业的投资增添了不少的热度。
然而,负责该项目投资的浙商创投副总经理李先文直言,并非每个影视公司都能分得资本盛宴的一杯羹,风险资本对影视行业实际上也挑剔万分,对所投公司有诸多的门槛和要求,诸如华谊兄弟、华策影视两家公司能顺利获得融资并实现上市也并非偶然,这背后都有诸多精心设计的巧妙之处不为人知。
投资虚火
需求的旺盛造就了行业的火热,除了华策影视上市触动了影视行业的神经外,数家知名公司不断有进展的上市进程也引得了关注,据了解,保利博纳已完成第二轮1亿元融资,拟2011年赴美IPO,而上影、西影、光线传媒等也透露了上市意图。
而另一面,大量的PE资本涌入也缔造了影视业的繁荣,目前已有红杉资本、软银、IDG新媒体基金、中华电影基金、A3国际亚洲电影基金、“铁池”私募电影基金、一壹影视文化产业基金等多支基金纷纷参与到影视产业的投资中,而诺亚财富近期也在募集一只新的影视文化方面的基金。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接近30亿元。影视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光,而PE看好的理由也非常一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文化娱乐产品之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迅速提高,庞大的人口基数、持续增长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升级的产业定律,将奠定影视娱乐行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浙商创投副总经理李先文表示,自从创业板开设后,先后涌出了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两家影视类公司,使得创投投资影视行业退出的通道变顺畅;再加上影视文化行业融资需求大,但间接融资很难满足其要求的背景,市场有吸纳创投资金的需求,因此,创投在进入和退出两个端口已经全部打通,形成了完整的业务链条,使得许多创投资金蜂拥而至。
一般而言,目前针对影视文化行业投资的资本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与股权形式投资另一类直接投资到具体的影视项目,两种投资路径和风格迥异,泾渭分明。
李先文称,该公司资金主要投资于影视文化类法人公司,以培育影视文化公司为目标,通过上市、被并购等方式退出获取回报。以浙商创投的业务模式为列,这实际上是众多专业私募股权基金的主流趋势。
另一类则是许多民营性质的影视文化产业基金,其主要参与单部影片的投资,并以参与影片分成的方式获取回报,更确切地说,这种基金更像是项目投资公司,它们往往聚集了许多房地产、能源、传统行业的实力人士的资金,冲着电影情结与电影梦想,以及影视业的光鲜而来,颇有几分“玩票”心理。
“不得不注意到的是,尽管大环境有所改善,但其实对于很多影视公司而言,还只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状况,资金实际进入到广大影视公司和作品中的比例依旧很少。”李先文表示。
另一位关注影视文化行业投资的创投人士则表示,影视行业巨大的投资风险依旧是让资金难以大规模进入的原因,“其实我们一直也没有搞清楚IDG投资了那么多电影,到底有多少是赚钱了的。”一位影视行业人士则称IDG中国媒体基金之前参与投资中影集团出品的电影《未来警察》亏损严重。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也承认,投资人在中国电影界的投资非常小,到今年上半年时,投资者在电影的投资没有超过投资资金的1%,也就是说没有超过4000万美金。从1995年开始了,阎焱也开始投资电影和电视。但他的感受到这个行业真实的情况是,演员赚钱,编剧赚钱,导演赚钱,投资人不赚钱,投资人赚钱也就是在过去两200三年时间。
尽管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上市成功,但对于冀望于投资影视公司的PE机构而言,他们也不得不面对上市的路似乎正在变难的问题。
“创业板因普遍发行估值较高而成为许多公司的首选上市之地,华谊兄弟被打造成了 ‘电影第一股’,第二家上市的华策影视突出的定位是电视剧,占据了‘电视第一股’的名衔,因此,摆在其他拟上市公司面前的一个难题是,还能创造什么概念呢?”上述创投人士称。
制约瓶颈
而在对于影视公司的选择和战略定位上,不同投资者的想法也不尽相同。
上述浙商创投的人则更看重影视文化公司的内容制造能力,他认为,是否有好的市场反响会决定作品是否最终能赚钱。“我最看重的还是拍的影视剧本身,还是看作品是否有好的市场价值。其他资源并不是最核心的,我投的话肯定要看剧本是否有价值。影视产业链还是比较长,我还是注重内容生产这部分核心环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而在信中利控股董事长汪潮涌眼里,影视在媒体业属传统行业,其在资本市场,独立生长的空间有限。
“好莱坞四大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是独立的,均被媒体集团收购了,尽管其每年都能做到十到十五部片子的规模。中国未来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即独立的电影公司上市很难,除非走华谊模式,同时打造电视制作、音乐、经纪、院线产业链。”汪潮涌曾在2005年最为战略投资者投资了华谊兄弟。
易凯资本CEO王冉也认可这样的观点,“国外很少有独立上市的电影公司,真正知名的电影公司都附着在大的传媒集团里,既是龙头更是一块招牌。要想在娱乐市场站稳脚跟,必须以电影为基准,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而尽管投资策略各有偏好,但内容生产都是影视产业链最核心的板块,华谊兄弟、华策影视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首先跻身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实际上,它们正好解决了困扰影视业发展的人才流动问题。
无疑,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其公司中的创作人才。著名导演冯小刚撑起了华谊兄弟的半边天,而著名编剧邹静之也是公司的脊梁。
上述中信建投人士称,影视行业的公司往往都是以轻资产的形式存在,人才才是最核心的“资产”,华谊兄弟成功上市的要诀就在于其拥有了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资产”并解决了将这些“资产”稳定下来的难题。
现在,对人才“资产”的评判也成为风投资本挑选项目的重中之重。
深圳创投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表达出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影视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创业团队才是核心竞争力,导演、编剧、制片等这些招牌“人才”数量和质量将极大地影响到公司的业务能力。
这也是一年前,促使李先文下决心投资该影视公司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在人方面可圈可点,不仅仅实际控制人有三十余年的影视业工作经验,而她也兢兢业业地运营了公司五年多时间。他直言不讳,其与许多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业务的影视文化公司的负责人交流过,但真正打动他的公司和管理团队却屈指可数。
许多创投人士认为,现在的状况是,影视行业中的诸多知名导演、制片人、演员等都基本上均早已被挖掘一空,而唯独在编剧这一资源上尚属于尚待开发区。
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对许多影视公司而言,要拥有并长期控制具有议价能力的“大腕儿”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这并不缺少投资的环境下,一些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等都面临着挖角的危险,
“以前华谊兄弟靠股权将核心资产冯小刚、黄晓明等人留在了公司,确保了公司的持续经营,但现在从行业发展形势来看,仅仅依靠股权来稳定住这些核心资产并不一定见效,还需要因人而异,配合其他方面的机制来吸引人才。”上述浙江创投人士称。
而影视公司也要杜绝对某个人或少数人依赖的局面。一位投行人士称,华谊兄弟上市前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打造了多元的业务板块,而华策影视的创投机构及投行,则为华策影视制定了“依靠但不依赖”的人才原则,得到了监管层的认可,促成了其上市成功。
华策影视方面明确意识到,不能将公司的经营寄托于某一人或少数几个人,而是根据公司整体发展规划来进行影视项目的布局,人才等资源的整合,经营管理更具有稳定性、可控性,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其强调对个别合作伙伴不存在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