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醒来,人民币汇率失守7.1。除了短暂的跌破7.3,上一次这个汇率还是15年前,人民币汇率重回2007年。
人民币的走势 即使在疫情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依然在6.5左右,但在从去年底人民币曾一度跌破7.3后,期间虽有回调,踏入2023年春节后却又开始跌跌不休,5月17日、5月18日,延续数月跌势的离岸人民币(CNH)、在岸人民币(CNY)相继突破7.0整数关口,截至5月30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失守7.1关口,现报7.1019,日内跌超200点。
人民币为什么跌?
汇率是经济的晴雨表。外资进入中国,最主要是投资于人民币资产。
一、房地产 深圳目前的房产按高峰时期的7折挂牌还是乏人问津,想快速出手价格往往要在5折以下。疫情放松后曾经有一段小阳春,7折左右的价格当时在市场上还被认为是“笋货”,精明的业主已迅速出手,后知后觉的业主却急不瑕择的调高价格。3个月过去了,深圳的挂牌套数已经从2万多套狂飙至十万套,而成交量却还是以千为单位,7折已经是不那么容易出手了。
而北、上、广、杭的业主,曾一度同情深圳的业主把首付亏没了,白供了2年的房款,最后还要倒欠银行的钱。但这个局面却没有持续多久,北、上、广、杭的业主就已笑不出来了。踏入4月,有些地区已传出房价重回2012年,深圳是房地产的晴雨表可不是白叫的,当雪花已经崩了的时候,没有一座城市能幸免。
而随着各大平台的裁员,杭州终于也扛不住了,各片区迅速失守。杭州的网红楼盘未科一度传出有业主5折出售跑路。 房子,看来是真的卖不动了,不是某个城市,而是几乎所有城市。且已经不是降多少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卖出去有人接盘的问题。
据专家估计,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将降低至800万。这个是什么概念?清中期的时候,人口每年出生人口是1200万至1400万。专家说按此趋势发展下去,30年后中华民族或将就此湮灭。
未来房价如葱,马云这次又说对了。但这次不是葱涨得太猛,而是房价跌得太猛。
二、股市 。有人开玩笑说,股市可比爱情靠谱太多了,3000点保卫战足足打了16年。
在中国股民心中,3000点是一个被历史不断验证、市场逐步形成共识的关键点位,基本代表了投资者的“心里防线”,不少投资者更是将其视为是否止损,是否加仓的关键锚点。
2007年,沪指进入3000点时代,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沪指迅速下挫,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从6124点再跌至3000点以下,在以后的16年里,就几乎是一直在3000点左右拉锯。 2007年A股共计1471只股票,6124点时总市值28.82万亿,2007年GDP27.02万亿,总市值与GDP比例约为107%。而在2021年,A股共计4697只股票,总市值90万亿,2021年GDP114.37万亿,总市值与GDP比例约为79%。但沪市的指数却一直坚守在3000点。
中国的股市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并没有价值,那只是资本割韭菜的游戏而已。
三、M2 M2—简单来说就是各种存款加社会上正在流通的现金,是各种可能实现的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广义货币M2,截至2022年12月底M2余额为266.43万亿元,和去年同期的238.29万亿元相比,2022年一年时间里M2增长了28万亿元,年增长率约为12%。也就是说,如果你手中持有的是人民币现金的话,在2022年实际贬值了约12%,远远高于银行利息和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
而新增的28万亿元却并没有进入消费渠道,具体分析可以点击头像参考《印出来的28万亿,或许流入的都是富人的口袋,你的钱已经贬值12%》一文。也就是说人民币资产在持续下跌,而新印出来的人民币并不能有效地进入消费渠道,而是被地方用于偿还城投债、发工资或流入了本来就不是那么缺钱的富人口袋,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四、失信人制度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失信人制度却创造了中国最恶劣的创业环境。 即使是通过修改规则将失信人从1600万的失信人降至500万左右,2年后按新的规则失信人又快速增长了近一倍,触及至1000万,这个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全国14亿人口中每12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失信人,这还没有包括限消人群,如果再扣除不进入生产领域的老人儿童,按4:6的比例来计算,大约相当于每7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赖”,触目所久,神州大地处处是“老赖”。
建设多年的诚信社会不是让“老赖”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失信人制度本质上是把大陆法系特有的“执行难”问题从司法系统转移到社会上去,不解决根本问题却制造了更多的问题。失信人最大的败笔不是冻结资产和账户或拘留,也不在于限制高消费和限制担任法人代表,而在于限制出行和公开制度。将负债人搞臭并无助于还债,而只能限制负债人挣钱还债的能力,限制交通工具出行道理也如出一辙。
虽然失信人制度设计的是“确有偿还能力而拒不还款”才会被列入失信人,但实务中执行法官并没有能力去甄别谁有能力谁没能力,为避免麻烦将失败者一律列入失信人名单才是最稳妥的方法。造成的结果,就是占中国生产人群14.3%的人口被束缚了手脚不能开展正常的生产和活动。
而即便是我国经济增长最高年份的1984年,经济增长率也仅有15.2%而已,那还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的结果。
而能被列入失信人的,大多数此前都是成功人士,否则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借钱给他们。 限制14.3%本来充满活力的人的生产经营,对经济的伤害不言而喻。
事实上,许多火车票的价格并不比打折的飞机经济舱价格便宜,折扣最低时100多元的机票与几百上千元的火车票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高消费,牺牲的只是出行的效率。应该让失信人能买打折的经济舱机票或低等级的高铁,让他们能开展正常的商务活动赚钱还债。而通过将负债人名声搞臭的公开制度,个别法官希望给予压力让他们借钱还债来完成考核任务的做法,只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秦朝的历史已经证明,法家的思维并不适合用于老百姓,陈胜、吴广大泽乡误期本就是依律当斩。 当占比为14.3%的生产人群无法开展正常的生产活动,最终殃及的必然是全社会,从而让更多的人加入失信人大军陷入死循环。 在此种情况下让经济恢复活力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一个丧失经济活力的社会,资产和汇率的下降都是必然的。
通胀要来 。我国的绝大多数外贸工厂都呈现两头在外的特征 ,石油、矿产、芯片都依赖进口。人民币贬值意味着成本增加。
但令人意外的是,除了运输和保鲜不便的蔬菜之外,像猪肉等农产品的价格不升反降。而此前30年未升价的可乐却将价格从3元调至3.5元,像理发等服务型消费的价格也在悄然上涨。但如前所说,印出来的28万亿货币并未能进入有效的消费渠道,为什么通胀还是会如期而至?这就陷入了边际成本升高不得不涨价的谬论。
生产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只有产品销售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商家才能覆盖成本并赚取到利润。养猪的农民因为其周期性,并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而只能接受亏损降低消费。但对于且有灵活性的工厂和普通商家,当销售数量急剧下降时,商家可以提高单个商品的毛利覆盖原有的成本和利润。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大家都没有钱,但产品还在涨价的原因。
这却又陷入了另一重死循环,越没有钱越不消费,越不消费商家成本越高升价,越升价越卖不出去, 这也是上世纪20年代导致上千万人死亡的经济危机的成因之一,最终的结果就是资本家把牛奶倒掉而饿孚遍地。
由于人民币是管制货币,有钱人用人民币换走了美元,但超发的人民币还是会留在中国大陆为通胀推波助澜,而美元却在全世界通行。 冰雪已经覆盖,2023年迎来了亚洲最热的夏天,但恐怕依然还是融化不了落在经济和老百姓头上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