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猪价内低外高,我们却依然在进口猪肉”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中,网友发出疑问:“我国猪肉产能已经过剩、价格如此便宜,而韩国五花肉价格已经涨到了75元/斤,我们只卖15/斤,我们为什么不出口赚钱,反而在大量进口?”是噱头还是“为农发声”?事实真的如此吗?视频中的观点我们不予评论,但本次的主角-“进口猪肉”无疑再次站上风口。
在猪肉消费的“大盘子”中,进口肉占多少?
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猪肉进口量为439万吨,为近年之最。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同年,我国猪肉总产量为5296万吨,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已经接近常态水平,猪肉自给率93.5%。今年1-5月累计进口猪肉68万吨,这一数字非但不是“即将呈现的奇观”,反而较去年同期下降65.2%。事实上,“十三五”以来,我国猪肉进口量常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与其说进口猪肉是“罕见奇观”,不如说是近年来的“常态”。
我国进口猪肉从哪来?为什么要进口?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口猪肉主要来源德国、美国、巴西和加拿大等国。造成这一流向的原因很简单——价格。一季度,我国从美国进口的猪肉数量超过了3万吨,金额约为3.299亿元,每公斤猪肉价格只有10.88元;从加拿大进口猪肉数量为26643.44吨,金额为3.301亿元,均价为12.39元;从英国购买的猪肉数量超过了2万吨,每公斤均价为12.41元。我国进口猪肉的前五大渠道中,美国猪肉价格最为实惠。每公斤只有10.88元。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猪肉出栏价格就具备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猪肉进口结构的影响。对于进口冻猪肉在缓解市场供给偏紧局面、稳定猪肉价格中所发挥的作用,市场普遍比较认同。
今年1-5月猪肉进口平均价格约合6.3元/斤,即便是当前国内猪肉价格已经处于相对低位,与这一价格比起来似乎也缺乏市场竞争力。
养殖成本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将全球饲料主产区与生猪主产区地图相叠加,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有着相当的重合度。事实上,即便对全球猪肉市场而言,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地区也是主要的出口来源国家和地区。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22年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地区猪肉出口总量将占全球猪肉贸易总量的78.8%。
进口猪肉价格优势如此显著
在国内市场为什么“热”不起来?
一方面,由于国内传统贸易市场的热鲜肉消费习惯,即便近年来冷鲜肉已经形成新的消费趋势,消费者对“看起来不够新鲜”的冷冻肉并不“感冒”,对进口猪肉更是心存疑虑。另一方面,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生猪稳产保供一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为此,政府部门不断推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将猪肉盘子端稳在自己手中。
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禽肉、禽蛋基本自给,实现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8%。
猪肉进出口受哪些因素制约?
猪肉进出口问题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法。进口还是出口,首要考虑居民的“菜篮子”。
我国既是猪肉生产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出栏量和猪肉消费量都占到了全球总量的50%以上。与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即便有心进口,按照现在的全球猪肉贸易规模,也很难有匹配的国际市场。换句话说,要让消费者都能吃上肉,还得靠自己。猪粮安天下,猪肉进出口贸易算得不仅仅是经济账,还有政治账、民生账。从保民生的角度来看,“肉盘子”必须也只能端稳在自己手中。在讨论猪肉进出口前,先得拎拎自家“菜篮子”稳不稳。
猪肉进出口,也得考虑产业的“秤杆子”。
我国猪肉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归根结底是成本的锅。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饲料产业进口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当前生猪养殖中采用的玉米—豆粕日粮型饲料配方有关。而欧盟虽然不是玉米、大豆的主产区,但依靠本地化的饲料配方,同样成为重要的生猪产区和出口市场。
因此,加快研发改进饲料配方,提升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才是保障猪肉长期稳定供给的关键。
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稳产保供长效机制,防止生猪产能大起大落,在端稳盘子的前提下,让进口猪肉为我所用但不依赖,把好产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杆秤。
目前随着我国生猪产能的持续恢复,进口猪肉所占的低价优势越来越小,进口占比也在逐渐缩小;同时,外国低成本的养猪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在疫情影响下,我国消费猪肉的方式或许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来源: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