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机油才是真正的暴利行业,但很遗憾的是,两大后市场暴利产业,都没有中国企业的立足之地。
后市场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行业,和新车市场完全不同,后市场的品牌价值几乎等于一切,优秀的品牌价值可以长期收割市场,一台车在20万公里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更换4-5次轮胎,做40次保养,持续驾驶还会继续为后市场供应商提供更大的份额。
但很遗憾,中国产业提供的轮胎、机油都处于链条的底端,销量、利润、品牌价值羸弱。
01 轮胎产业
这是一个拥有绝对鄙视链的产业,同样是一个绝对暴利、难以打乱顺序排名的产业。
轮胎产业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是米其林、固特异和普利司通,拥有绝对的领导权,尤其是米胖子,单条轮胎单价高达1000元,在舒适、性能两大领域都有很强的产品提供。
第二梯队则为马牌、邓禄普等普通合资品牌,抢占的是500元-1000元的价位市场,虽然价格上不如米其林这种绝对霸主强势,但销量、市场战略成为压在第三梯队选手上难以逾越的大山。
中国品牌只能在第三梯队中用更低的价格、更耐磨的优势来抢占,从根本上来说主打仍然是性价比,尤其是国内的中策集团、玲珑轮胎,单车价格要比第二梯队低30%甚至更多。
一条16寸的国产轮胎定价只是在300元左右,无法在更高价位市场中用性能、舒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选择。国内最大的橡胶集团为中策集团,2022年上半年的营收为152亿,净利润为5.76亿,毛利率仅为15.67%
旗下的品牌朝阳、好运、威狮等品牌价格低,无法争取更多的利润。
轮胎产业想要成功,拼的不仅仅是技术储备,还有对产业链的把控、服务以及时间成本,米其林、马牌这些轮胎的成功,主要是历史沉淀带来的技术创新能力。
永远也不要小瞧一条轮胎上的技术投入,它的技术含量甚至不亚于变速箱、发动机,原材料配备、花纹设计、静音设计,都能直接决定车辆的排水、操控、加速等驾驶感受。
有人说,刷圈速的进步其实是轮胎产业的一种进步,一台优秀的轮胎能提升几秒的成绩这并非谣传,中国轮胎无法超越顶级轮胎,根本不是品牌效应的差距,背后还有技术储备、工艺、服务能力、对橡胶产业的把控程度。
02 机油产业
和轮胎产业相同,机油产业也是一个无比拼技术的类目,壳牌、美孚成为行业巨头,绝不仅仅是外资品牌更值得信任这么简单。
机油、轮胎产业伴随着整车市场发展,海外市场已经发展了近乎百年,稳定、优秀、高性能的机油需要考验企业本身对机油、性能的理解,背后拼的还是原油产业的控制能力。
谁能够拥有产量更大的原油渠道,谁就能够在成本上更低一些,非常现实的一点就是,你去路边摊更换机油,基本上80元(每升)以上的机油都是合资品牌。
一方面,品牌效应驱动人们更加信赖外资,另一方面,可靠、稳定、耐久是一线品牌机油留给我们的印象。
国产机油一般是长城、昆仑、龙蟠、统一等,在后市场接受能力差,除了渠道搭建不如外资品牌之外,与外资品牌无法拉开价格差距也是最大的原因。
对用户来说,更换机油是一件保护发动机的重要方式,除了定期保养之外,给发动机用上一线的机油也非常重要,考虑到壳牌、美孚等机油在低端市场完善的价格搭建体系,用户根据消费惯性会被动淘汰自主品牌。
03 发展精力
机油、轮胎产业的被动,核心原因来源于我们产业发展太晚,乘用车市场真正发展于2000年之后,崛起于2010年之后,机油、轮胎都是之后整车发展的伴生产业,发展成功与否既有整车企业的支持,也有技术储备、品牌价值建设周期等原因。
中策、长城润滑油等这些优秀的企业虽然发展速度并不慢,但核心的关键是他们和米其林、美孚等品牌相比拥有巨大的差距,不仅仅是时间发展带来的技术、资金、企业粘性、品牌价值等差距,背后还有对橡胶、原油产业的话语权。
同时,产业的发展也是从整车到供应链向下辐射,我们的整车产业刚刚有了苗头,供应链的发展速度更慢也是合理情况。
最为关键的是,如果朝阳推出了1000块钱的性能轮胎,你会放弃同价位的米其林PS4吗?长城润滑油推出了400块钱的高性能机油,你会放弃美孚一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