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汽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日常出行到短途旅游都离不开它
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汽车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无论是在电动化、氢能源、未来出行、量产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都发生着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可是小伙伴们有没有注意到,无论汽车怎么变,前窗玻璃在安装时,其上部总是向后倾斜成一定角度。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前窗玻璃为什么要向后倾斜?
很多司机车窗为什么只开一侧?
关于车窗还有哪些小知识?
汽车前窗1、外形美观
汽车前窗玻璃向后倾斜成一定角度可以使车辆看上去更美观,无突兀的棱角。
2、减小空气阻力
汽车在向前行进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强的空气阻力,而前窗玻璃向后倾斜,能使迎面而来的空气轻易地从玻璃上方流过。因此,前窗玻璃倾斜安装符合减小空气阻力的原理。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大货车的前挡风玻璃。小汽车空间虽小,但各方面设施都较全面,座椅还可放下来让人仰躺着休息,但大货车就不可能了。货车行驶在路上的运输时间比小汽车长得多,所以为了提高司机驾驶的舒适度,驾驶室只能尽可能设计得宽大一些,而垂直玻璃留出的空间比倾斜玻璃大。
图源网络
3、保证行车安全
汽车前窗玻璃倾斜安装的更重要原因,是为了保证行车的安全。
当晚上乘坐在公共汽车上,透过竖直安装的侧向玻璃窗向外观望时,如果车内比较明亮,车里面的景物就会在玻璃上形成清晰的虚像,这个虚像会和窗外的景物重叠在一起,使人产生难辨内外的幻觉。这时的玻璃窗就像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如果汽车的前窗玻璃也是竖直安装的,车内景物的虚像就会反映到前窗玻璃上,和车外景物的影像重叠混杂在一起,给观察道路和车流、行人情况的司机造成视觉上的困惑,极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夜晚开车尽量不要打开车内的灯。
图源网络
那么,为什么把前窗玻璃倾斜一定角度后,就能避免视觉干扰呢?这是因为汽车前方的景物是通过光线透射过玻璃而落入司机眼睛里的,而车内景物的虚像则是由玻璃反射光线的原理被司机所看到。
因此,汽车前窗玻璃经过倾斜后,它的透射光线性能几乎不会变,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因此前窗玻璃前倾后便将车内景物的虚像反射到了司机视野的上方,对行车安全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
车窗开一侧开车时不开窗,车内一氧化碳浓度升高,人会产生困意,需要新鲜空气“清醒一下”。在一般道路驾驶,打开车窗可以增加舒适性,但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宜,车窗怎么开也很有讲究。
1、单侧开条缝散异味
单侧前车窗开启一条缝隙,车内空气会将烟雾或其他异味挤压出车内。但如果车窗开启增大,车外气流的强劲作用力会将烟雾挤入车内,从后排排气口处流出。
乘客吸烟时,将吸烟者一侧的车窗打开,二手烟能很快排出。
2、斜对角开两扇窗降噪
开车时打开相对的两扇车窗,噪音声会很大,让人一直听见“呼呼”的声音,甚至说话都听不见。
这时打开一扇前车窗和对角线的后车窗,不仅能使空气畅通流动,对于降温和通风也有很大帮助。而且这样透气声音小,适合带孩子出行时,让他们安静地睡个觉。
3、打开三扇关一扇快速换气
最好能打开两扇前车窗和一扇后车窗,这样会在后排制造一个高气压的区域,风比较柔和,人们更容易接受,还能避免车外进入杂物,更加安全。
车窗小知识1、车窗上的小黑点有什么用?
经常坐车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小细节,车窗边缘有一圈小黑点。很多小伙伴都以为这个厂家的贴纸,其实这些小黑点有真正的科学用途。
我们的车玻璃跟车是用胶固定住的,在炎热的夏天车玻璃被暴晒后,车玻璃周围的金属框温度就会升高从而膨胀,这样可能会导致车窗爆炸。冬天气温低,车子里面又热,导致周围边框和中间的反差很大,也会有车窗爆炸的危险。而车窗上的小黑点可以保护车窗,减少外界对车窗的伤害。
图源网络
这些小黑点,从窗框到中间逐渐变小,就是一种过渡,把热膨胀分散开,使车窗受的压力变小,减少炸裂的危险。
2、汽车天窗有哪些妙用?
• 堵车时:排尾气
小伙伴们应该都经历过堵车的情况,大批车辆堵在一起,排出的尾气也是相当多,如果把侧窗打开,周围的尾气很容易进入汽车里,这时候可以关闭侧窗,打开天窗。因为天窗换气是利用负压原理,负压换气会排出车内的废气,而污浊空气不会进入车里面。
• 行驶时:降噪音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暖气开得过久会增加司机的疲惫感,但是开侧窗又会产生较大风噪,当车速达到100公里时噪音可高达110分贝,而打开天窗只有69分贝,因为天窗采用的是空气力学设计,能在开启时降低风声噪音。
3、四扇车窗同时开换气效率低
有人认为,四扇车窗全打开通风换气快。其实换气效率低,而且行车过程中使得车内气流方向混乱。
当车窗周围气流排放达到峰值,车内堆积的大量空气很容易相互作用产生乱流,极限情况下甚至可以吹起车内质地较轻的小摆件。若有些车内固有的按键安装不牢固,也有可能被吹掉,非常危险。
本文观点来源:
[1].https://mp.weixin.qq.com/s/GsXkNNxjkxAbl8ato2ghLw
[2].https://mp.weixin.qq.com/s/6uAWKteC9lZ6MnA-nr17Mg
[3].https://mp.weixin.qq.com/s/gncNsm6AVGhQaqli6N8Wiw
[4].https://www.kepuchina.cn/more/202108/t20210806_3016352.shtml
编辑:小科
审核:科普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