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买”好过“不清不楚买”。
“开门红全年红,开门黑全年黑。”这几乎是保险界公认的一条潜规则。因此,每年年底到次年2月份,备战和销售开门红产品,是各家保险公司的头等大事。
2023年开门红来得更早一些。国庆假期刚过,中国人寿就率先打响第一枪,官宣了自家开门红的主打产品“鑫享未来”,口号响亮、收益诱人。但究其本质,依然是“主险+万能账户”的老配方,经过层层包装,重新登场。
主险收益不及银行定存
“存三、五领、五点起,持续增值领终身。”近日,网上流出的一份“鑫享未来”宣传计划书中这样写道。高调的口号引发关注。
记者在中国人寿官方微信公众号看到,“鑫享未来”是国寿最新推出的一款两全保险,保险期间为8年或10年,责任包括生存金、满期金和身故金。2023年开门红就是由这款两全保险和一个万能账户组合而成。
产品亮相后,网上陆续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广告和计划书。一位业内人士对支点财经记者表示,这些都是销售或代理团队的行为,为吸引客户对产品进行了多种包装。
其中,上文提及的计划书以40岁男性、年存100万元*3年、保险期间8年为例,第5、6、7年分别返还一笔60万元的生存金,第8年再返一笔满期金149.7万元。
如果被保人一直生存,且前面返还的钱一直不领取,便会依次转入产品搭配的万能账户,以4.8%复利计息,此后账户金额及“收益率”开始超乎想象:
10年后,401万,6.17%
20年后,648万,10.11%
30年后,1047万,16.33%
50年后,2729万,42.56%
更令人迷惑的是,该计划书还打造出一个“年化领取率”的概念。按照演示收益,若第6年开始每年领取14.7万元、15.3万元、15.9万元……直到第51年领取金额约为128万元,年化领取率也从4.9%一路上升至42.56%。
最后附上一句直击灵魂的发问:“收益可达到50%的利率,活多久领多高,本金一直都在,什么理财可以比得上中国人寿3年期的极致高收益和安全稳定?”
这份计划书一经流出,业内立即曝出质疑的声音。在小红书APP上,一些保险服务人士对中国人寿开门红产品进行了真实收益测算、宣传套路揭秘等,也有不少疑似中国人寿保险代理人站出来反驳。
按照质疑方的观点,前8年主险部分相当于存入300万元,返还329.7万元,经测算真实收益率只有复利1.94%,折合单利2.03%,“还不如银行定期存款”。不同的缴费年限和金额,收益率可能更低。
反驳方的观点则称,买保险不能单纯看收益,还有保障价值。这款产品是带有身故责任的,若被保人不幸身故,根据不同年龄段,保险公司赔付100%-160%已交保费不等。比如身故年龄在41-60岁之间,将赔付已交保费的140%。
而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身故保障,每年花几百块钱保费,就能买到一份保额百万元以上的定期寿险,而开门红属于快返型理财产品,主要还是看收益。
万能账户限制多
一些疑似中国人寿保险代理人表示,抛开万能账户,只谈主险的收益,是以偏概全。
的确,保险代理人在销售这款产品时,完全不会提及主险部分的收益情况,只强调“返还的钱不领取,就进入万能账户复利生息”。中国人寿武汉市某片区保险代理人告诉记者,目前该万能账户的结算利率是4.8%,但不保证未来一直有这么高(当然也不排除更高),合同载明的最低保底利率为2.5%。
总的来说,这位代理人的讲解还算客观。应记者要求,对方以40岁女性、年存10万元*3年为例,制作了一份计划书,万能账户默认为4.5%中档利率。记者发现,投入本金30万元,前5年个人账户价值几乎为零,返还的钱第6年才转入万能账户,第9年开始回本。
若按2.5%保底利率计算收益,第10年将少拿2.2万元,第20年少拿13.2万元,第30年和40年差额将达到33万元、67万元。
换句话说,该万能账户2022年9月的结算利率是4.8%,但第一笔钱进入万能账户起码是5年后的事,谁也无法预测那时利率是否还能维持在这个水平。但以目前的趋势看,大多数人都认为利率还将下行。
前述业内人士称,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及销售误导等因素,很多人并没有看清万能账户的“全貌”。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一些自称购买过这类开门红的消费者表示,有了这个万能账户,就等于锁定4.8%的终身复利,有钱的时候还可以追加投资。
事实上,中国人寿“鑫享未来”有3款万能账户,想要搭配现行结算利率最高的鑫尊宝A款,首年保费门槛需达到10万元以上,否则将搭配鑫缘宝乐鑫版、鑫尊宝C款,2022年9月结算利率分别为4.4%、3.7%。
其次,追加保费就更复杂了,销售人员很少主动告知。投保人可以申请追加保费,但有诸多限制。中国人寿保险代理人回复记者称,鑫尊宝A款最多可追加金额为首年保费,还要收取3%手续费,且追加保费5年后才能随意取用,否则也要扣除1%-5%手续费……
该业内人士解读称,即便追加当年有4.8%的收益率,扣除手续费之后也只剩1.8%了。此外,追加保费的次数和额度等相关规则没有写进合同,意味着保险公司说了算,可随时变更。
对保险公司来说,这类产品利差高、非常赚钱,又不用担心兑付问题。不过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类产品保障功能不足,承诺的高收益大概率达不到。“至于这么多年都卖得很好的原因,无非是现行结算利率误导和蒙蔽了购买者。”上述业内人士直言。
记者 洪光
编辑丨刘定文 胡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