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方面着力打造更有韧性资本市场
10月21日,2020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全球变局下的金融合作与变革”。国务院领导、一行两会和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将发言,对资本市场新阶段发展方略进行阐释。笔者认为,当前继续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是中国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大复苏力量的重要途径。从支持经济恢复增长和提升资本市场功能的角度考虑,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部署。
首先,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从2019年科创板创立之日起,管理层以注册制改革为龙头,统筹推进交易、退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等关键制度创新,把市场基础制度作为一个完整生态系统、完整价值链系统来谋划和架构,把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开,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严格有效监管。今年8月份以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进入实施阶段,基础制度改革“扩面”“提速”;按照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时的建议,全市场实施注册制的时机越来越近,这也是完善基础制度的重要机遇。
刘鹤副总理提出的“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是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指引,让制度更加定型、监管更可预期、执法更加有力,市场主体的活力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出来,才能在创新、竞争和守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不干预要靠制度保障,零容忍也要靠制度支撑,所以,制度改革完善要驰而不息推进。要继续坚持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抓紧补齐制度短板,推进关键制度创新,回答市场关切,提升市场功能,增强市场参与者的获得感。
第二,着重抓好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两个关键环节。
资本市场参与主体众多,优化市场生态需要方方面面提高认识、提高运行质量,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两大环节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投资标的是根本、是基石,而对投资标的进行检验的首先是投资银行,投行本身还是引领投资风向的主体。
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来说,要把好“进口关”和“出口关”,优化标准、强化执行、提高效率。目前,发行注册制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优化退市机制也取得积极成效;重组上市、分拆上市、小额快速融资、股权激励等创新举措相继落地。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规则体系,盯住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从增强我国投资银行的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来说,一要抓好制度落实,进一步压实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机构的责任。将保荐人资格与新股发行信息披露质量挂钩管理,适当延长保荐机构持续督导期。落实好投资银行作为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中介人的职责,把适当的投资产品推介给适当的投资者。二要强化投资银行特别是重点投资银行作为“理性投资、长期投资、责任投资的投资者”定位,发挥好重点投资银行引领市场投资风向的积极作用。要在减少不必要管制、创新资本和人才机制、丰富市场手段、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采取创新举措。
第三,进一步出台创新举措,不断夯实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市场主体那里去,让资产以公允的价格进行交易流动,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积极的预期,这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本体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要进一步构建实体经济向资本市场释放需求、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反馈信号的机制。
去年以来,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资本市场显著增强了适应性、包容性,一些亟须市场化融资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企业,得以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一些亟须重组重整的上市公司,得以市场化重组或出清。也有少数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得到依法处理。这些举措是基于我国经济“基础市场空间”和“长期向好趋势”实施的,有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
我们要继续紧扣经济发展大势,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创新支持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既要谋划技术层面的市场管理措施,更要多谋划关系经济发展大计的根本性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