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交通银行2004年年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交通银行2002年年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存款到地方银行安全吗?为什么?谭谈交通的谭警官会坐牢吗?存款到地方银行安全吗?为什么?到银行去办事,安全不安全,不是比较银行的事儿,而是比较你去银行购买的是什么产品?以及你购买产品的过程有没有问题?这才是发出题主问题的关键所在。
有银行客户到银行购买产品最后出了问题,哪一次是因为银行大或银行小而出问题的?都是:
1.错买了产品,例如去存款变成了保险,去存款变成了理财产品,去存款变成了委托贷款。从近期的中行原油宝,到招行的钱端产品,以及邮储的年金保险产品。核心不就是客户想去做存款,最后变成了其他种类的金融产品吗?
2.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例如去存款应该在柜台或者ATM机上办理,但是由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误导、引诱甚至欺骗,躲过了内部监控和银保监会的监管要求,在所谓的理财室或者VIP房间,被办成了假存款、个人之间的委托贷款、保险产品以及外部第三方的理财产品吗?
我国的银行体系其实信用背书是非常高的,基本上可以说是用国家及各级政府的信用来去保障的。如果银行整体出了不可逆转的经营风险,基本上都是由监管部门出面,组织各方资源进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标准性存款产品都是全部保障的。例如近期的包商银行变成了蒙商银行,还有去年底的河南伊川商行,不论大和小,哪个存款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另外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也可不是仅仅一纸空文啊,那也是踏踏实实的从法律意义上明确保障着存款人的利益。一个自然人账户保障50万存款的安全,一个家庭三口人可以保障150万。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全国99.6%的家庭和自然人。这种保障幅度还不够啊?
储户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明确要办理何等业务。例如去存款就一定要坚持在柜台上和ATM机两处去办理,其他地方办理都是有风险的。如果还想再保险一点,记得保留存款凭证或者拍照留个证据。非柜台去办理的各项业务,一定要注意自己签署的各项文件对不对。自己要去看一看。尤其是将存款变成委托贷款的,更加要小心防范,因为出事概率是非常非常大的。
现在监管部门监管的力度非常大,对于银行操作业务的规范性要求也非常严格,对于非存款产品,也有着各式各样的提示或者警示。所以储户要为自己的存款负责,就要仔细去看自己的业务办理过程。如果发现有任何可疑之处停止、询问、取证保存。
在中短期之内,德先生看不到任何小银行出任何问题后会发生拒兑付存款的情况。前提是储户去存款的地方一定要明明确确的,标明自己是银行或者有吸收存款的金融许可证(监管要求是挂在营业场所的)。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点点下面广告,让德先生再赚点钱!谭谈交通的谭警官会坐牢吗?用谭乔自己的话说就是“面临千万索赔”、“可能坐牢3-7年”;为此,不少网友呼吁罗翔老师出山。
不过,从目前各方回应来看,千万索赔不成立,谭乔大概率也不会面临刑事处罚;但是,前期已上传的视频下架、后期谭乔也不能继续上传《谭谈交通》的视频片段,这几乎是铁定了的。
01,《谭谈交通》的制作方首先先纠正一点,现在的谭乔已经不是“谭警官”了,《谭谈交通》从2005年开播,2018年停播,谭乔也于2021年8月份辞职了,他现在的身份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安全训导员”,非公职人员。
谭乔和《谭谈交通》的版权纷争还要从3天前说起,7月10日,作为《谭谈交通》的主持人,谭乔发微称自己之前在视频门户网站上所发布的《谭谈交通》惨遭投诉下架,同时面临千万索赔,甚至不排除面临刑事处罚的风险。
一石激起千层浪,《谭谈交通》已停播4年多,为何4年后突然出现了“版权之争”?究竟是谁在诉求该栏目的版权?
话还要从2005年说起,当时谭乔已经从警10年,是成都市公安局的一名公职人员;
这年,成都交管局和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了一档普法节目,即《谭谈交通》,谭乔以主持人的身份参与栏目录制和解说,其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独特的执法风格使得该栏目迅速蹿红,大家在学习交通知识的同时,往往“笑中带泪”。
一直到2018年5月份,《谭谈交通》停办停播才消失在大众视野中,2021年8月份谭乔也辞去公职,一心扑在“安全宣传”等公益事业上。
02,版权之争辞职后的谭乔在各大视频网站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账号,于是把之前《谭谈交通》的一些片段上传到了平台,其中就包括B站等。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2021年才开始接触自媒体;这两年的时间里,从未有人来诉求《谭谈交通》的版权,由此大家又重新在网络上看到了《谭谈交通》,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
可好景不长,前两天,谭乔发布在B站的324个视频中,200多个惨遭下架,下架原因与“侵犯版权”相关,而版权诉求人是一家叫“成都游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个人控股“小微企业”。
说来奇怪,恐怕谭乔自己也有点懵,自己出镜主持的《谭谈交通》怎么就成了游术文化的版权作品?要知道,游术文化成立于2018年,成立时《谭谈交通》都已经停播了,何来侵权一说?
通过梳理,游术文化确实不是《谭谈交通》的直接版权人,只不过是“代言人”而已:
重新说回到2005年-2018年,当年《谭谈交通》录制和制作涉及三方,一是交管局、二是成都广播电视台、三是谭乔个人,三者中必有至少一个是版权归属人。
首先排除谭乔是版权人,理由很简单,根据《著作权法》第18条的相关规定,谭乔作为主持人是“职务行为”,而职务作品在没有特别约定的前提下,倘若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而创作的,版权归组织,谭乔只享有“署名权”;
由此可见,《谭谈交通》的版权确实不归谭乔所有,他在各大网站上打上“原创”的标签,确实属于侵权行为。
排除谭乔之后,版权归属仅剩成都交管和成都电视台,而成都交管已明确自己不享有版权;那么,版权方只剩下成都电视台。事实上,成都电视台确实主张了版权,版权归他无疑。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又迷糊了,既然版权归属成都电视台,游术文化跳出来指责谭乔侵权是怎么回事?
其实,游术文化是成都电视台的被授权方,此前两者就已经签订了“授权书”,明确2021年9月17日-2026年9月16日期间,游术文化享有《谭谈交通》版权及相关收益。
就此,游术文化“替”成都广播电视台控诉谭乔侵犯版权一事就成立了。
03,谭乔会不会因为侵犯版权而“坐牢”?这是法律层面的问题,倘若最终认定为《谭谈交通》版权归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电视台与游术文化签订的“授权书”合理合法,那么按照《刑法》第217条之规定,谭乔不仅面临巨额索赔、罚款,而且有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性:
以营利为目的,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文字作品、音乐、美术、视听作品、计算机软件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的’:
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由此可见,单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说,谭乔不仅要把视频相关收益归还给游术文化,还面临罚金、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
但是,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还有转机,这要从广播电视台委托律所发表的“声明”说起:
事件不断发酵之后,电视台委托律所于7月11日发布了声明,声明指出:
成都游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的维权工作,仅针对未经许可进行不当获利的公司经营主体,并未针对任何个人;同时还提到不存在“千万索赔”的情况。
从这份声明中可以看出,维权针对的是“公司”,而非“个人”,且不存在千万索赔的情况,谭乔因此可以“涉险过关”,不必因此承担刑事责任。
另外,还有一点决定谭乔不会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刑法》第217条说得很明确,构成“侵犯著作权罪”的先决条件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谭乔在一份视频声明中表示自己最初接触自媒体并上传视频的时候,并不知道平台有物质方面的“激励机制”,等到他知道有收益激励机制之后,早就安排工作人员将《谭谈交通》相关收益在刨除必要开支费用之后,所有激励所得都捐给了公益平台。
由此,既然不是为了“营利”,那么他就可以因此而不承担法律责任了,所以所谓“坐牢”,目前来看是没有这种风险的。
由此,《谭谈交通》的版权之争就此清晰了,随着成都广播电视台表示“不追究个人、不巨额索赔”、随着谭乔澄清收益所得已经捐献给了公益平台而不存在“营利”的目的,法律风险也就因此可以规避了。
从作为观众的角度来讲,我们赞同版权方通过法律等合法渠道保护自己的安全,也认可这种保护版权的意识,但具体到《谭谈交通》来说,它不止是一部“视频作品”,更多的是带有“普法”性质的寓教于乐的优秀栏目,我们大众需要这种栏目,希望后期还能看见该作品,而不是“雪藏”。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好了,关于交通银行2004年年报和交通银行2002年年报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