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将进入黄金10年

文化产业将进入黄金10年

文化产业将进入黄金10年 更新时间:2010-4-28 0:03:12   本报记者 范海江报道

近年来,文化产业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然而其作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如何使其又好又快发展,对于管理者、业内人士等,均是一个尚需实践和摸索的过程。

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内著名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4月15日晚,在北京友谊宾馆,陈少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陈少峰首先介绍了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他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前,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一个自发阶段,随着文化事业机构转体改制,文化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的主体,最近5年来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今年文化企业改制,出版业要完成全面改制,电影、演艺改制在推进当中,电视改制也在进行试点,华艺电影已经上市。预测今明两年,大概30家左右国有文化企业上市,民营企业将会有10多家上市,这些企业上市也可能选择境内也可能选择境外。

“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文化资源得以市场来配置,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市场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果。”陈少峰说,“然而,改制还没有完成,部分资源因为还处于垄断状态,没有充分发挥资源效率。比如中央电视台,目前还是一个很大的机构,其实它本身可以剥离成几个部分可以上市的,它是有这种潜力的,譬如它的体育,它的经济服务,它的网络,还有节目制作等,都是有潜质的,但这一块还没有完全改制。”

陈少峰谈到,政府在推进文化企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上还是比较有力度的,这一点在政策层面体现得较为明显。去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前不久又出台了九部委制定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上,产业的选择上,以及配套政策上,均作了具体而详细的指导,甚而动员金融企业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这些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完善过程。

接着陈少峰提到了政策层面的不足。“在文化企业上市方面,政策的指导性、实践性略显不足。应该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不应规定文化企业改制,不应像其他产业那样,规定3年的业绩考核指标。改制时间较长,就会让某些企业失去机会。在目前报业等走下坡路的情况下,我建议特殊对待,对符合业绩要求的采取并购、重组等,缩短文化企业的上市时间。”

陈少峰随后说到部分地方政府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他说,近年来,各地地方政府打造产业园,重视一些产业的发展,有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优秀企业得到了扶持,产业聚居区获得进步,引导投资获得进展等。但同时也出现了某些问题,一些地方上马一些园区存在盲目性和跟风现象,政府干预性过大,配套资金没有做到公平,大部分给了国企和一部分会“叫喊”的民企,普惠性不足,支持优秀企业不够,龙头企业培养不足。

陈少锋指出,总之政府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是比较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乐观,从今年开始将进入文化产业的黄金10年。同时问题也会存在,体制和政策也将会处在不断完善之中。

三次元影像测量仪

三次元影像仪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

影像仪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