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创汇与外向型经济

“出口创汇”与“外向型经济”

“出口创汇”与“外向型经济” 更新时间:2011-1-29 8:53:32   这是一个飞速前进的年代,新的事物、新的现象层出不穷,相应地,新的词语也在不断涌现,真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去年的新词“给力”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官二代”、“我爸是李刚”之类的词语,也在网络上飞速传播着,其丰富的内涵,不用我解释,“你懂的”。辛卯将至,新旧交替之际,对于那些以前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词语,我们也不妨盘点一下,看看其背后的真正涵义,再“展望”一下它们的“未来”。

“出口创汇”一词当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甚至更早。在这一词语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双重的不平等。首先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平等。按照一般的经济常识而论,你卖给别人商品,别人就必须要向你支付对等的货币,何“创”之有?至于是本币还是外汇,那要看你交易的对象是谁,也没有必要单单强调一个“汇”字。之所以会出现“出口创汇”这个词语,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能够向国际市场提供的商品为数不多,手里缺外汇,而咱们又需要人家外国的东西,这样,出口创汇才成为一种值得炫耀的经济行为。至于这里创汇的成本多少,我们来不及过多考虑,反正官方挂出的外汇牌价总是远远低于黑市上的价格,而能够大体上反映创汇成本的外汇交易市场的出现,还是后来的事情。这是第一重不平等,体现的是中国当时参与国际市场能力的薄弱。第二重不平等体现在国内市场的容量有限上面。当时我们的国力孱弱,整个社会消费能力有限。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支撑不起来国家经济的腾飞。这样,就需要倚重国际市场,要把东西卖给外国人,咱们的经济才有出路。这样,就有了“外向型经济”。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那种“两头在外”,原材料是外国的、市场是外国的,连设计方案也是外国的,我们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如今,三十几年过去了,情况早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一,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近3万亿美元,早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曾经拥有的外汇储备量,可以说是外汇资源已经极大丰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过多的“汇”不“创”也罢。第二,长期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只制造不创造,带来的只能是微薄的加工收入和更多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还有就是对整个民族创造力的压制。事实证明,仅仅止步于中国制造是不能支撑起中国经济腾飞的,这与当年缺少外汇所带来的问题是一样的,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显然,现在问题的关键早已不是能不能创汇,而是能不能创造,即能不能创造智慧财富。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单纯强调创汇已经毫无意义。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明白,发展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增加我国国民的福利。要实现这个目的,就不能再对国内的市场采取歧视的态度,反而应该更加重视国内市场。确切地说,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目的只能有一个,即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表现在经济现象上,就是要增加国内市场的容量。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出口创汇”、“外向型经济”还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比如说出口退税政策。这一政策的本质,是拿中国的国民收入补贴外国的消费者,是重视国际市场而轻视国内市场的表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已经在逐步降低甚至取消一些行业的出口退税。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一举措停止了,对于某些行业的出口退税又恢复了,个别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甚至高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危机爆发已经有年,国内、国际上的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是到了应该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重新、全面审视的时候了。在日本市场上出售的茅台酒只不过是840元一瓶,远低于国内市场。你总不能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吧?再比如,农产品的出口问题。同样是面对国内蔬菜大幅度上涨,韩国、印度的做法是在停止此类商品出口的同时,通过减免关税、增加政府补贴的方式来增加蔬菜的进口,而我国的做法却是在一如既往地补贴出口,其目的何在呢?是增加出口创汇吗?有人说,补贴蔬菜出口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这与事实决不相符。生产出口蔬菜的农民并不比另外的农民富,国家的补贴没有装进农民的腰包。中国不是一个可耕地面积富裕的国家,鼓励对外出口农产品与中国的国情不符。这里面,一定有“出口创汇”的陈旧思想在发挥作用。在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笔者认为,“出口创汇”这一词语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发展“外向型经济”也要因地制宜。

http://www.hzhe123.cn/n/177137.html

http://www.jingxigui.com/n/80404.html

http://www.jingxigui.com/n/8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