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回归正常轨道

中国经济正回归正常轨道

中国经济正回归正常轨道 更新时间:2010-7-21 0:05:00   实际上,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既是危机期间许多超常规措施退出的结果,又预示着宏观经济将从依靠“输血”的非正常发展回归至合理的轨道。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是完全正常的,下半年中国经济将获得9.5%以上的快速增长,严重通胀的风险将明显减小。   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既是危机期间许多超常规措施退出的结果,又预示着宏观经济将从依靠“输血”的非正常发展回归至合理的轨道

国内外财经评论的基调最近有些忽冷忽热——前几个月还在说中国经济有过热之嫌,相关政策应进一步收紧;现在又说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已明显加大。

从采购经理指数看,一季度的月平均数为55.5,6月份已降至52.1;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看,1、2月份是近期的高点,曾达到20.7%,但5、6月份已降至17%以下。

实际上,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既是危机期间许多超常规措施退出的结果,又预示着宏观经济将从依靠“输血”的非正常发展回归至合理的轨道。这种发展速度适中、代价和金融风险相对较小的模式,完全符合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基调。

在本国经济并未发生危机而仅仅受到美国金融海啸影响的大背景下,很显然,中国根本没必要追求类似于2010年首季11.9%这样过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没必要为此背上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没必要为此削弱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潜力。

正因如此,中央在经济发展速度回稳后,一方面保留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另一方面及时退出了超常规或有些副作用的措施,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相较于2006~2008年的调控,这次的降温措施既没有伤及经济复苏的方向,又迅速实现了避免经济过热的目的,从政策实施到奏效的时间区隔非常短。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在比较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不去调整影响面甚广的财政、货币政策方向,而是实施有针对性的调控是十分正确的;第二、在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完善、利率等价格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往往会被扭曲的情况下,纯货币主义未必是个最优的选择;反而适当的货币政策加上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在中国更容易见效、更符合本国的国情。

不过,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等外部原因,不少人担心欧美经济可能出现二次探底,中国经济也会持续滑落,但从实际情况看,这样的担忧恐怕是没必要的。

首先,欧美经济复苏的趋势不会出现逆转。

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更多反映在市场信心上,而市场显然低估了希腊等欧洲国家控制财政风险的能力。巴克莱估计,就算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希腊,其名义GDP今年也只会下降0.1%。

美国经济上半年复苏的点比较多、比较全面。5、6月已公布的领先指标、工业生产、非制造业指数、个人收入与支出等经济数据,都在扩张线之上。在此情况下,中国净出口对GDP的负贡献率有望大幅收窄。

其次,投资和消费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强劲推手。在去年全年和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的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52.5%和52%。与资本形成的贡献率从去年的92.3%下降至今年首季的57.9%的情况相比,最终消费的贡献率显然要稳定得多。

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月增幅5月滑落至24.5%,这一速度与2005年~2008年24.3%的年均升幅是非常接近的。接下来的关键是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而不是使其重返30%以上的大规模投资轨道。

最后,目前的政策基本面仍然比较宽松,足以推动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除了对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控制外,原有的刺激政策大都得到了保留。年信贷规划虽较上年实际规模压缩了21.7%,但在严控政府融资平台和新增政府投资项目的情况下,7.5万亿元的信贷总量已足以满足各类企业的经营需要。

中央在投资和信贷方面实施非常有针对性的调控,还大大降低了严重通胀的可能性。10月份以后,随着上半年调控措施的陆续见效,宏观经济的降温、回稳,CPI增幅将自动回落至2.4%以下的合理区间,到年底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滑落至1.5%以下。实际上,从全球需求相对比较疲弱、国内大多数行业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以及美元汇率逐步回升的情况看,过于担心通胀显然是没必要的——当然,前提是政策不能持续过于宽松。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是完全正常的,下半年中国经济将获得9.5%以上的快速增长,严重通胀的风险将明显减小。在此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既无需收紧,又无需放松。中国应当抓住难得的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爱自我歌词

锻炼肌肉饮食方法

F开头虚拟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