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可以先假设购买原始股的目的——等公司上市后卖掉,获取资本收益。
也即我们常说的“融、投、管、退”行为。
融,即融资。
假设都用自己的自由资金投资,那么不涉及“融”。
投,即购买股权。
现在是在“投”这一块,也是投资业务里最重要的一块。
如果最后能成功获利退出,那么整个
流程是:买下股权——公司上市——卖掉股权
。
那么这就
涉及几个重要的问题
:
1、买的股权是不是清晰。比如历史上有没有纠纷,有没有抽逃,公司会不会你买到股权就倒闭了等等,简单的说就是您需要知道你买到的东西有没有瑕疵。
2、买的股权估值是否正确。其实就是商品价格问题,一个30块钱的东西,卖你300块,那可亏死了。需要对公司发展进行分析,最后建立模型给个估值,然后按对应比例得到您购买股权的价格。
3、公司能不能上市。这个涉及的就多了,IPO那么多规则都是来限制这个的,法律、财务合法合规,盈利能力充足等等,这一块通常需要行业、法律、财务三方面的专业人士共同进行评估。
4、公司能不能按时上市。买了股权,结果等了10年公司都没上市,也受不了。
管,即管理。
主要是应对上面的3、4两个问题,投资公司投资了之后,为了保证自己的盈利,会对被投资单位进行适当管理,让公司按计划走,按时上市。如果您只是小股东,那可能无法对公司发号施令,那主要要从投资协议来保障自己的权力,这里需要一个专业人士为您看看投资合同。不能让公司做出损害您利益的事情,比如说,刚300块卖给你10万股,转手就200块卖给别人30万股。还没上市,就亏了一千万。
退,即卖出股权,获利退出。
如果能成功等到公司IPO,那么恭喜,可以获利退出了。如果公司无法顺利IPO,建议您在投资协议里也应该安排好自己的退路,比如5年内无法IPO的话,让大股东按多少的价格买回你当时的股权等等。
有两种常见情况值得警惕:
1.有很多企业,打着引入合伙人的名义,让人交钱入股,并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下线。这种本质就是传销了,并不属于员工持股的范畴。要知道,在中国,一个未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最多只能有200名股东噢。
2.很多企业说明年就要上市,现在让员工占便宜,低价可以入股。针对这样的情况,不知道这家企业是去什么地方上市。如果是A股,从规范公司经营到递交材料、到证监会批准放行、再到挂牌交易,是很费时间的,即使现在IPO加速,也不是随随便便想上就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