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中国客车蓝皮书(2015~2016)》,该书是方得网组织国内客车行业专家与学者,编写的有关中国客车行业2015~2016年的年度研究报告,本年度报告关注客车行业的发展全貌,同时重点聚焦新能源客车领域。
五、借力经济外交模式
近几年,中国经济外交渐渐进入到一个火红的时代。去年一年,习近平主席用42天时间,8次踏出国门,跨越赤道南北,出访亚欧美非四大洲10个国家,参加9次国际会议。
从国家领导人频繁出访的报道上看,经济和贸易在领导人出访的议程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在中国经济转型,急需企业“走出去”的当口,中国“经济外交”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于是,我们在国家领导人的历次出访中,不断看到商业合同、贷款与援助等大单的签订;也不断看到数量庞大的中国企业家陪同领导人出访。
客车专家陈静仪
实际上,国家也通过一些外交形式,推动着中国企业在境外发展的利益,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商业与市场的时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多条件。
就在中国政府利用各种外交途径,彰显中国经济力量时,中国的客车企业也在借助国家的经济外交,打开国际市场。
(一)经典案例
1、案例一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签订了超过300亿英镑的大单。中英经贸协议的规模引起了世界广泛的关注。在世界的关注中,一项与中国客车“走出去”的相关协议,震动了英国,也震动了全球。在习近平主席和英国威廉王子的共同见证下,比亚迪同英国最大的客车制造商ADL签署了高达65亿元人民币的合资合作协议。
借助领导人出访这种特殊传播环境,不仅增强了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力,也带来了一定的品牌附加值。
其实,客车企业最早受益于中国经济外交的,是宇通与古巴的贸易订单。2003年,中古两国领导人会晤,决定扩大商务交往,把从别国进口的产品改成从中国进口,着手开展深层次的贸易合作,双方签署的16项协议就包括交通和汽车合作项目。
第二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出访拉美,与时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的卡斯特罗参加涉及诸多领域的16个协议的签字仪式,其中就包括宇通出口古巴200辆客车、200套散件,总价值2.4亿元的贸易大单。
这一由国家领导人推荐,涉及两国战略层面的经济外交,受到了古巴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宇通在古巴的散件组装项目,被视为改变古巴落后的交通和经济状况的国家项目。
如此的背景,相当于当年桑塔纳在中国的影响力,而宇通借用经济外交的力量融入当地,利用当地的有效资源,使宇通成为了古巴客车的代名词。
2、案例二
近几年,在中国的经济外交中,“援助大单”和“贷款大单”成为国家“体现合作共赢”,创造企业“走出去”商机的另一途径。
2015年年底,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发表演讲承诺,将为非洲提供600亿美元的发展资金。资金包括提供5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及350亿美元的优惠性质贷款及出口信贷额度,约有50个国家有资格获得这笔资助。
中国政府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发展资金,就像中国在几十年前对基础设施需求相当巨大,但由于债务压身,没有资金满足这些需求一样。非洲这些不发达国家也不会错过这个通过开发资源来获取和偿还贷款的机会。而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资助性贷款,均以石油(或其他资源)为担保,而贷款的项目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在委内瑞拉当地运营的宇通客车
宇通在委内瑞拉投资建厂的项目,借力的就是中委基金。中委基金支持委方基础设施项目,委方通过向中国增加原油和燃料油供应偿还贷款,同时加强与中方在石油领域项目的合资合作,以“贷款换项目、石油还贷款”的方式推动中委能源合作。其中,宇通的投资建厂就是以贷款换项目的一种。
同样,在非洲,中国有许多大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资助性贷款,这些贷款均以石油(或其他资源)为担保,主要用于资助需求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在这些大的承包工程中,客车作为其中的子项目进入承包工程的采购清单。
(二)模式总结
中国的经济外交,正成为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的重头戏。在领导人横跨全球的出访中,众多政府间协议和企业间商业合同也随之呼之欲出。
通过经济外交,带动中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企业和行业走出去。这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出发点,也是落实中国经济外交成果的主体。客车企业只有勇于创新、积极开拓,方能借助中国与世界相互需要的“大势”,方能乘着中国领导人积极推动的“东风”,通过平等的市场交换,在尊重所在国法律和传统的基础上,基于双赢原则,进而推进企业自身在海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