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什么可以克制美军技术与数量优势的“必杀技”?
8月中旬,美国国家策略网站发表了一篇分析报道,分析了一项中国能够扭转双方作战能力对比的关键性技术。
虽然报道真假不明,但不妨碍我们对此进行一些研究分析。
上图显示了美国对太空战的构想体系:由地面或战机平台发射的导弹/激光武器,攻击敌方卫星;能够捕杀敌方卫星的太空武器平台;以及地面运载火箭发射的反卫星武器。
美媒报道称,中国正在积极发展的太空反卫星平台,将会改变双方力量对比。
传统上,西方媒体对中国陆基反导弹、反卫星武器的关注更多,例如中国近年进行的陆基反卫星武器发射试验,被报道多次。
国家策略网站采访了著名美国战略智库蓝德公司前高级分析师布莱恩周。布莱恩认定,中国已经开始试验性部署的太空反卫星武器,战斗力会比陆地发射的反卫星武器更强。
布莱恩把这种传说中的太空反卫星武器,称为“太空猎手”。他声称2008年起,中国已经在研制这一飞行在太空轨道中的反卫星武器。这一武器的最大特点是,它平时可以被部署在太空轨道中,以低能耗方式待命。在需要作战时,通过自身携带的燃料实现变轨等机动,“追击”需要攻击的敌方卫星,最终在较近的距离上发射弹药将敌方卫星摧毁。
上图:发射拦截弹的太空武器平台
布莱恩称,由于这一“太空猎手”可以提前部署在轨道里,它们能够同时开始机动,几乎同时攻击多个敌方关键性的军用卫星,这让对手非常难以防范。与陆地发射的反卫星导弹相比,提前部署的“太空猎手”的优势非常明显。
这是因为,在和平时期,这类“太空猎手”不显露任何威胁,对手找不到将其摧毁的理由。而对方自身的军用卫星,因为设计、发射部署时并没有考虑躲避这类太空反卫星武器的需求,只能被动挨打,或者相应实施变轨进行规避,但这类卫星的变轨能力非常有限,并不是以躲避敌方攻击为目的设计的,所以不可能脱离专门设计的“太空猎手”的追击。
此外,陆地发射的反卫星导弹,其发射特征很容易被美国等太空大国的预警卫星发现,从而立刻暴露自身的作战意图。而“太空猎手”在发射入轨、部署期间相对隐蔽,其机动动作也需要较长时间观测才能识别,可以形容为比陆地发射的反卫星导弹更为“隐身”。
上图:发射霰弹攻击敌方卫星的太空武器
布莱恩认为中国已经多次测试这一“太空猎手”,包括2008年一次使用小型侦察卫星进行试验。其主要试验手段是通过变轨,令武器平台进入足够接近其它卫星的距离,从而证实相关搜索、跟踪和指挥控制体系的完善程度。因为在太空中真实的进行打靶试验,会制造海量的“太空碎片”,引来其它太空大国的异议,布莱恩认为中国现在并不会采用真实打靶的方式,而是尽可能使用模拟试验来达到类似的目的。
布莱恩还声称中国2010年的SY12卫星、2013年的CX-3、SY-7、SJ-15卫星,也都是“太空猎手”试验相关的平台,其中一部分平台使用一支机械手去捕捉对方卫星,而不是发射弹药击毁对方。
报道认为,通过摧毁美国关键性的卫星设备,中国可以瘫痪美国的太空军事设施网络,从而令美军许多指挥、通信等环节陷入混乱,缩小双方军事力量发挥作用的差距。
由于美国今年在太空活动策略上的重大变化,例如航天飞机的退役,令美国在控制和捕捉攻击对方卫星的实际能力有所下降。这也提供了其他国家加紧追赶其太空军事能力的机会。未来这一领域的力量对比变化,将值得我们高度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