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晓萍):日前,中国各省区市的地方会议相继闭幕,透露出了新的经济发展信号。在中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其中29个下调了2015年GDP增长目标,上海甚至取消了具体目标。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这个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在今年召开的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地方两会中,上海市的一个举动最受关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没有了GDP这个概念。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认为,这一举措具有导向性的意义,“取消GDP是历史必然,从过去重视规模和速度转向重视内涵发展,在我们工作中,这个应该作为分析来用,而不是目标,目标导向从过于偏重数量规模考核转向全面考核。”
按照上海市公布的报告,考核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提质增效是近年来尤其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提出后,中国各地普遍重视的内容。值得关注的,中国共有29个省份下调了GDP增长目标,多数在7%上下。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这是各方对新常态发展速度的一个共识:“各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由原来35年平均9.8%的接近两位数高速增长期转向了中高速这样的阶段,中高速尽管各方面意见不一致,但我认为应该是在6%到8%之前,在7%左右,目前我们是在7%以上。”
调降速度背后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内经济增长乏力,去年有多个省份没有完成当年的增长目标,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的压力在2015年仍然很沉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当下需要高质量的发展目标:“GDP对中国依然重要。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要考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强调创新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做的是高级版,创新为龙头、改革作为推手,最终要打造升级版,所以我想这样的GDP对中国是必须的。”
在淡化了具体的数字之后,未来的经济增长,注重民生、环保、创新将是重要内容。上海一家企业的董事长严晓俭表示:“这是绿色概念,国家要求我们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应该看内涵,这也是一种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目标将更加多元、具体。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在习惯了过去的思路之后,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长期以来增长模式、政府做法都有一定惯性,尽管新常态大家谈了很多,但是到了新阶段、新特点,要有新的观念、理念和做法调整,还需要一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