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40多岁的高龄青年就业难,60、70多岁的低龄老年人再就业。
查了一下,“低龄老人”这个词还真不是什么新鲜词,这个词好像几年前就有了,按照划分,60-69岁的叫低龄老人,70-79 岁的叫中龄老人,80岁以上的叫高龄老人,90岁以上的叫长寿老人。
据报道,我国低龄老年人总数约为1.5亿,其中约三分之一仍在工作。
在职的年轻老年人中,约有60%从事农林牧渔业。 可见,大部分应该以农民工为主。
不管是旁观还是抱怨,我觉得重点不应该都放在年轻老人的工作上,而应该主要关注从事这些工作的年轻老人是谁?
去年,一张照片刺痛了很多人的心。 一群老人在城市的广场上跳舞。 他们衣冠楚楚,举止优雅,而在他们身边的另一群绿化带老人正在用铲子干活。
一身破烂的衣衫和疲惫的神态,与身边舞动的老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样是老人,生活境遇却大不相同。
大多数城市老人有养老保障,但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 他们真的必须工作吗? 也不全是,但大多数人都有必须这样做的理由。
回老家的时候,总能听到村里的老人对儿孙们说:“好好学习,以后学什么都要出去工作,农村不好呆。”
在老人们给我们算的经济账上,他们辛苦了。 一年下来,一亩地能赚几千元。
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能赚几千块,收成不好的时候,一亩地能赚上千元。 还没有城里人的一个月工资高!”
可能有人认为农村人花钱少,吃住有保障,但农村其实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
孩子上学是要花钱的,现在上学也不是小数目,而且孩子结婚也是要花钱的,尤其是男孩子。
这还不包括硬件、新房和汽车等价值更高的东西。
“年轻人不会种地,我不种地,谁来种?”
老家的邻居老两口快70岁了,还天天在田埂上跑来跑去。 家中有一子一女。
女儿上学后去城里打工。 儿子成绩不好,留在农村老家。 赚七八千。
因此,老两口一直在家里那几亩地上鼓捣。 就算累了,也不打算叫儿子帮忙。
像他们这样的人在农村不在少数。 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或不能种田。 有的地方,年轻人甚至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老人居多,成了“老人村”。
除了不得不做的老人的无奈之外,现在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焦虑。
在城市,也有不少35岁以上的人“择业难”。 现在,很多公司仍然把雇佣年龄限制在35岁。
即使没有学历要求,也大多放宽到40、45岁,愿意招大龄工人的就更少了。
很多年轻人一到30岁就开始焦虑,主要是害怕未来没有安全感。
无论是延迟退休,还是鼓励年轻人出来工作,主要是考虑相应的保障机制,摸清不同群体的需求,区分保障重点,逐步打消人们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