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印度屡遭非难,赴印投资需谨慎,警惕印度的利用和劫掠-沃达丰公司治理

摘要:印度的监管部门否决了中国长城汽车收购美国通用在印一家汽车工厂的申请,包括前一段时间小米的遭遇,这些都说明印度的投资环境并不友善,企业赴印度投资前需要非常谨慎。

早在2020年,美国通用汽车就跟中国的长城汽车达成了一项工厂出售协议,通用汽车把自己在印度的已经关闭了的汽车工厂卖给长城汽车。但是,这项计划需要得到印度政府的批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项收购的审批申请被一再拖延,直到通用跟长城达成的收购协议在经过两次延期之后6月30日到期了,申请也没有获得印度监管部门的批准。

本来长城汽车对于开拓印度市场抱有很大的期望,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来开拓印度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

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德国。

印度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近些年经济发展势头很好,私家车拥有量在不断上升,所以中国汽车企业自然盯上了这块潜力无限的市场。而通用汽车由于在印度经营不善,已经在2017年停止在印度的汽车销售业务,旗下在印度的另一家工厂也在2017年出售给了中国的上汽集团,上汽集团现在正利用这家工厂在印度生产名爵汽车。本来按照计划,这次通用汽车将以2.5到3亿美元的价格把剩下的一家工厂卖给长城汽车,这样通用汽车就彻底跟印度说再见了。

无奈,印度政府就是压着不批准,直到把双方的收购协议拖到作废。现在,急于脱身的通用汽车和急于进入的长城汽车都只能望印度兴叹了。

通用汽车还需要继续花钱维护这座工厂的机械设备,同时再去寻找新的买家,而据说长城汽车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巴西、泰国和拉美地区这些新的市场。

本来在上次2017年上汽收购第一家通用汽车工厂的时候,印度政府是批准了的。但随后由于中印关系的紧张,印度在对待来自中国的投资上态度大变。自从2020年印度蓄意挑起边境冲突后,印度对待中国投资企业的态度急剧恶化。印度社会不仅爆发了抵制中国制造的运动,而且印度政府还动用行政力量和司法手段,从多方面对中国在印企业下黑手。

海关不给中国产品通关,限制中国在印度的项目投资,封禁合法经营的中国互联网应用程序,这一系列的操作让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环境大变。

印度政府在2020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其中就包括修改了外商投资政策,新政策规定凡是来自与印度陆地边境线接壤国家的实体投资,都必须获得政府批准。印度的陆上邻国屈指可数,这条规定明摆着是冲着中国企业来的。尽管后来随着两国关系的缓和,有传言说印度政府会对中国企业投资分类处理,对于不太敏感的45个项目有可能会批准,其中就包括通用汽车和长城汽车的这个交易,现在看来,印度政府的态度是没有任何松动,直到协议拖黄了也不批。

其实,长城汽车这次收购案没有获得批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印度建厂生产汽车,跟向印度出口汽车完全是两回事,相差巨大。尽管印度有着很高的进口关税壁垒,但只要汽车质量过硬,性价比高,在印度卖出一辆是一辆,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小。而一旦在印度投资建厂,那你的命运可就握在印度政府手里了。印度这个国家虽说是个法制国家,但它这个法制是制度的制,不是治理的治。

印度的法制来自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建立的法律体系,完全服务于英国人的殖民统治,社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法治精神,所以从政府到民间,虽然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但是全社会包括印度政府没有建立起法律的观念和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在印度政府眼里只是统治的工具。印度政府可以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随意变更法律,甚至可以闹笑话让法律去追溯立法之前的事儿。有个有名的案例,折腾了十多年了,到现在也没解决,当年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把印度的电信业务以111亿美元卖给了沃达丰,人家是通过海外股东公司交易的方式完成的,按照印度的税法,不需要在印度缴纳企业所得税,结果印度税务局一看这么大一块肥肉怎么能让它给溜了呢?竟然操纵国会把税法给改了,更无耻的是你修改了法律,按照法律的基本原则你只能管立法之后发生的事儿,可人家印度议会规定这条法案可以追溯以前发生的事儿。就是说我可以用今天刚立的法去管你昨天做的事儿。人家印度的法律就是这个风格,想变就变,说改就改。

当前的印度把中国视为自己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一心想要在全方位的竞争中打败中国。对于做事没有底线的国家来说,在印度的企业那自然是案板上的肉,利用的时候高调欢迎,一旦觉得你没有利用价值了,一脚就会踹开,你在印度的资产,在印度赚的钱想拿走都不容易。之前小米的遭遇还不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当初欢迎你的时候,总理都能给你站台,现在印度自己的手机企业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了,西方企业开始把在华的供应链向印度转移了,小米的利用价值没了,税务局开始给你找事儿了吧?你在印度发展的是挺好,但是挡不住你赚的钱不让你拿走。

我们很多企业看到西方公司这些年都大举进入印度,就觉得印度市场是一片热土,都削尖了脑袋往里面钻。殊不知,如果你看看印度的历史,就会发现印度政府坑起西方企业来也是毫不手软,有多少西方企业无奈赔钱走人。而且还有一个因素,大家必须注意,

近年来印度政府看准了美国西方力推的所谓弹性供应链和精准脱钩战略,迫切希望利用美国和西方的政治力量把在中国的科技产业链都给搬到印度来,

所以印度对于西方跨国公司的投资非常欢迎,会尽可能拿出便利政策来迎接它们。我们的很多中国企业,本来是这些西方跨国公司的供应商,现在也跟着跑到了印度,希望能够在印度继续给西方跨国公司供货,看起来印度也挺欢迎的,其实,印度人是希望你来投资,帮印度填补供应链上的空白,一旦印度本土的工人通过你熟悉了工作,一旦印度本土企业掌握了相关技术,就会给你一脚踢开。

您想想,印度在判断中国投资敏感不敏感的时候,标准是什么?互联网应用程序都是敏感行业,一律禁止,是因为你是轻资产,赚了钱好撤退,而且在互联网上印度也不需要你去填补空白,反正大都是抄袭美国,印度人自己就会干;而汽车、电子、化工和纺织都给划到了非敏感行业里面,这些行业无一不是需要高额的投资,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也都是印度相对比较薄弱的产业。这些行业当然愿意让你中国企业来投资,花你的钱培养印度的工人,让印度的劳动力素质高起来,花你的钱填补印度供应链的空白,让印度在西方跨国公司面前更具有吸引力。

长城汽车的投资为啥被拒绝了,因为印度自己有着本土汽车工业,

印度一年现在可以生产三百多万辆汽车,人家不希望你做为整车厂到印度来抢生意,所以当然你这行业就敏感,就被拒绝了。

还是那句话,塞翁失败焉知非福,印度的市场虽然大,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可能不是肥肉,只是诱饵。

测量仪器上海

影像测量测试仪

光学影像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