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发的从秦朝统一中国到现在的各朝代疆域变化的文章,在29.5万阅读量时被头条通知说“疑似有信息不准确”,可是也没有说明哪里不准确,并且最近文章也都无法修改。
我的信息都是找的公开的正规的信息,自己是没有加任何杜撰的,可能有些对各朝代疆域的说法,各历史学家,学派也不完全一致,再有就是我觉得可能我各朝代的疆域都是给的比较简单的变化信息,可能不够详尽,比如没有包含领土面积和扩展过程等。
既然重新了解了一次,索性再做个分享,各朝代疆域介绍详细一些,并且包含面积(统一的朝代)。不过也不知道能不能审核通过,姑且一试吧,我觉得看看从古至今疆域的沧桑变化还是挺有意思的。
还是从秦朝开始。
秦
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
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
达340万平方公里左右
,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基础。
西汉
汉武帝时期武功昌盛,大规模开疆拓土,汉朝国威远扬。
元朔二年(前127年),遣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右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 ,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 ,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同年又平定东瓯、闽越,将其民迁往江淮 ;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 ,将西南边界推进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
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氏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 ;
太初三年(前102年),又遣光禄勋徐自为筑外长城之光禄塞和居延塞 ,将西汉北疆推进到戈壁沙漠一带,自此奠定了汉地的基本格局;
到了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又在乌垒城(今轮台县)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对西域的控制。
西汉极盛疆域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
国土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
。
东汉
西汉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
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统治。 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西南得以扩充至大盈江一带。
至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西境抵海滨。
有记载的东汉国土面积是东汉永和五年(140年)
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
三国
曹魏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 ;东至黄海。
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 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 。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
蜀汉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 ,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东吴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
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
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 :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西晋
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
。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东晋十六国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
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南北朝
南朝领土
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继承东晋疆域,基本上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于太初四年(422年)之后逐渐被北魏并吞,改以淮水为界。南朝齐基本上同宋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继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时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很大,因北伐获得淮北之地,一度达河南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一百零七个州。
侯景之乱后,北齐占领江北淮南之地,西魏占领汉中巴蜀。西魏又受萧詧之托,率军夺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国西梁。南朝陈成立后国土不多,至569年开始陆续收复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并且一度夺下北齐黄河以北之地(573年—577年) 。到陈末时受北周入侵使得国土减少,仅剩长江以南至交广地区。
北朝领土
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崛起,至439年统一华北而结束十六国时期。其屡次入侵刘宋,占领山东、河南与淮北地。又取南朝齐淮南地及南朝梁汉中、剑阁一带。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东部,东达辽西,南达江汉流域。在扩充领土期间,州郡多因时制宜,到487年开始整顿。到北魏孝明帝之后领土减少,州郡滥置 。
魏分东西后,东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北齐建立后,开始整顿政区规划,废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县。北齐江淮之地后被南朝陈占领,北周屡次攻占南朝梁巴蜀之地与江汉之地。北周武帝灭北齐,取南朝陈江淮之地,领土大大扩充。
隋
隋朝灭陈后,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大业元年(605)又吞并林邑 [71] ,国土面积达427万平方公里 ,不久林邑复国 ,大业五年(609)时隋朝一度吞并吐谷浑 、伊吾 ,疆域达到极盛,国土面积达到
467万平方公里
。
唐
唐朝版图最大时期为唐高宗龙朔年间,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今属越南)、北括玄阙州(今属俄罗斯)、西及安息州(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又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
武周时期漠北陷落于后突厥,安史之乱后西域被吐蕃攻占,到晚唐时缩水至汉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区。
唐朝的疆域在极盛时期版图东起朝鲜半岛,南抵越南顺化一带 ,西达中亚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流一带。
唐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鹘、铁勒、室韦、契丹、靺鞨等各民族,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以及大量隶属于六大都护府的都督府和羁縻州。
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并占领河陇及湟水地区,而河套地区则仍由天德军与振武军管辖。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间沙州人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地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趁吐蕃内乱,于咸通七年击溃吐蕃,使其分裂为一百多个部落。
五代十国
唐亡于907年,861年张议潮又收复凉州(今甘肃武威),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称雄漠北。
840年左右,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清源、武平所分据,吐蕃势力退出陇右。其后吐蕃国势日衰,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五代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而十国的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北宋
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拓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
宋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崇宁三年(1104)宋廷置陇右都护府收复河湟,宣和三年(1121)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宣和五年(1123)宋室重金向金国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有记载的北宋领土面积是公元1111年,
280万平方公里
。
南宋
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北界却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了。
南宋初,金兵一度攻入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绍兴九年(1139年,金天眷二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成立,双方确定以当时的黄河为界。但次年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陕西。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秦岭以南。以后虽有局部变动,基本稳定在这条界线。
据赵汝括于宝庆二年(1226年)所写的《诸蕃志》一书记载,当时澎湖列岛已隶属于福建路的晋江县。这标志着大陆政权对海上岛屿行使管辖的加强。
南宋时期全图画出金皇统二年、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金泰和八年、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的疆域政区和当时中国边区各政权以及各族的分布地。
金境内画出诸京、诸路路治、路界、部分府州治所和边地部族。宋境内画出行在所、诸路路治、路界、部分府州治所和西南边区一些羁縻州、部、土著部族区。
西夏、大理、吐蕃地区内容略同北宋,西北边区的西辽境内画出其主要城邑和属部。
有记载的南宋领土面积是公元1141年,
200万平方公里
。
元
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即尼布楚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
成吉思汗时期分封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是铁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较强;西道诸王则是铁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巴尔喀什湖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建立钦察汗国;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旧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塞北、汉地、东北、青藏及新疆东部则由幼子拖雷获得,后由元朝直辖。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自灭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
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
1372万平方公里
(北疆以北纬55°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有
2267万平方公里
。
明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同年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 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北元在明太祖北伐之下逐渐衰落。
北元最终于(1388年)在明太祖第六次北伐的打击之下,被阿里不哥后裔覆灭。
至永乐时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见瓦剌中兴之势,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
安抚东北女真各部,于永乐九年(1411年)设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北达西伯利亚一带,后撤至明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有记载的领土面积为
997万平方公里(
永乐年间)。
清
1760年,平定准噶尔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
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
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
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
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包含南坎、江心坡及缅甸北部等地 ;
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
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
1316万平方公里
,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
1135万平方公里。
中华民国
按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并未列明何为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在1946年承认外蒙古独立,但在1953年重新将蒙古地方作为中华民国领土。
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积为
1141万8174平方公里
,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地方,则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三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
960万平方公里
,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
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