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怎么这么穷!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巴基斯坦土地的最大感受。
即便是首都伊斯兰堡,也称得上破破烂烂、遍地流浪汉,横向比较的话,巴铁,比印度还穷。
有多穷呢?咱们用数据说话:按照2020年的统计,巴基斯坦人口约2亿,GDP只有3125.7亿美元,什么概念呢,人均一年才赚1500美元,也就是1万块人民币。
这一度让我费解,按理说,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我们对巴铁一直有输血,经济援助、援建项目一大堆,你走在巴基斯坦街头,总能看到中国制造,可怎么巴铁就富不起来呢?
乍一想,会觉得穷得没道理:
一来,有铁哥们中国这个外援;
二来,矿产资源排进世界前十;
三来,人多啊,这大批人力资源,都可以转化为GDP啊。
再说了,巴基斯坦祖上也阔过,前身莫卧儿帝国,那可是富到让英国直接跑去抢的国家。
怎么现在的日子过得这么紧巴巴?到底巴铁头上,是上了什么“穷紧箍”?
巴铁家的日子这么穷,究竟有什么深层原因?
今天,博言社就来解剖一下巴铁的穷根,看巴铁被下了什么“穷蛊”。
巴铁的穷蛊,第一个,就是内无稳定秩序。
要想富,修路是其次,首先是要稳定。没有秩序,是不可能有发展的,这是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的。
巴铁看起来是铁板一块,但实际上,从千禧年之后,一直陷入撕裂,最直观的,就是前总理伊姆兰·汗被抓。政治事件占用公共资源,在巴基斯坦屡见不鲜,也使得经济政策,一场戏唱不全,就被另一拨人撵下去了。
高层政治一旦不稳,社会稳定,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直到现在,巴基斯坦仍没办法完全消除恐怖主义的影响,宗教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尽管数据上,这些恶性事件不算频繁,但它对社会稳定,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社会要稳定,首先是民心稳定,这时不时来个人体炸弹,人民怎么安定?间接地也耽搁了生产。
第二个穷蛊,是身无过硬底子。
搞经济,是要有技术底子和制度底子的,但巴铁两样都没有。
技术底子不消说,现在还一只脚留在前现代社会的巴基斯坦,跟无法把西方先进技术,消化、引入国内,工厂建不出来、工人培训不出来,国民经济的主体,还是小作坊和大巴扎。
再者说制度底子,经济增长两架马车:投资拉动、生产驱动,主要靠的就是服务业主导型增长和消费驱动型增长。
穆沙拉夫时期,巴基斯坦走的是服务业主导型增长, 2007-2008年度的GDP,服务业贡献高达3/4,但这种模式遭遇了稳定危机,社会一动荡,服务业最先衰落。
这之后,巴基斯坦经济增长模式转为消费驱动型,消费是旺盛,但买的,都不是巴铁的国货,导致进口猛增、国际收支恶化、本土制造业直接被饿死。
第三个穷蛊,是外无地缘智慧。
前20年的地缘政治,对于巴铁来说,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时机,只要抱住中国大腿,经济不说腾飞,但跳几跳是不成问题的。
但巴铁没有抓住机会,手里有大把资源,没有和铁哥们充分联动,国内有大批人力资源,但地方不招商引资。
一个国家的国运,就那么一两次,错过了,就再也赶不上趟了。
明明巴基斯坦是一个能源大国,结果却因没有及时用资源兑现地缘优势,导致现在的巴基斯坦,还得进口能源,家门口的能源大山,根本不会用。
这侧面也可以看到,由于没有因外部的势,导致巴铁产业结构“大小眼”,工业更是“罗圈腿衡”。
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也即服务业独大,还没富呢,先脱实向虚了,制造业没人搞,服务业全扎堆,虽然不至于经济崩溃,但也锁死了制造富民的路径。
我反复说过,脱实向虚的本质,就是寅吃卯粮,透支未来,短期看,来钱快、出力少,长期看,就是经济魔咒、永远锁死经济。
内无稳定秩序、身无过硬底子、外无地缘智慧,让巴铁陷入了一个贫穷死循环,一侧不解决,就会激化另一侧,终于,熬成了现在这样,经济成了重症、没有可借鉴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