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盔”丨我们知道你是谁,也知道你为了谁-中国地雷有多少枚

高温、沙尘、蚊虫、传染病,在硝烟中入眠,在炮声中醒来……在每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你是否会想到,还有这样一群人,正在用热血和生命,书写着不平常的人生。

在昂松戈任务区,沙尘暴频繁来袭,刚搭建好的板房随时都有被吹倒的可能。在沙尘暴袭来之前,中国赴马里维和官兵用25吨吊车固定板房框架。

有多不平常?

马里,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走在路上,布满弹痕的墙体随处可见,架着机关枪的皮卡,不时从身边穿梭而过。这里是最危险的联合国维和任务区之一。

中国第9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女子警卫班战士乘步战车执行巡逻任务。刘洋庭 摄

“2号哨位报告,不明地方车辆强行闯卡,请求支援!”

马里当地时间2016年5月31日,一辆装满500多公斤炸药的皮卡车,突然向营区大门冲来,正在站岗的申亮亮迅速报告险情。37秒后,炸药突然爆炸,生死瞬间,申亮亮一把推开战友,将危险留给了自己。

中国本土无战事,中国军人有牺牲。自1990年以来,共有16名维和官兵,牺牲在异域他乡。

黎巴嫩南部,有一个叫“蓝线”的死亡地带,这里埋设了数十万枚地雷。中国维和官兵每天要冒着生命危险,前往“蓝线”扫雷排爆。16年的时间里,片片雷区已成牧场、良田。

扫雷官兵在“蓝线”附近雷场执行应急扫雷任务。孔康谊 摄

无水、无电、无住所,没有任何施工资料、没有建设范例,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推进工程?在南苏丹,中国维和工兵分队自寻饮用水、自带发电机,在近50摄氏度的高温下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一线,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队员管付岩经常穿着三重厚厚的隔离服,在没有风扇和空调、直接接触病毒的区域为患者做测试、脱戴呼吸机、清理污物……

不觉得苦吗?不害怕吗?每次遇到这样的提问,他们总会说——

“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维和,请告诉他,因为我们要维护人类文明的底线。”

这是中国“蓝盔”创造的奇迹——

一天能架一座桥、20天新建一座弹药库……不断展现的中国速度、中国标准和中国质量,让“放心”“安全”“出色”“不可或缺”等字眼,成为中国“蓝盔”的代名词。

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联南苏团)西战区司令授予我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15名官兵西战区司令嘉奖,表彰他们近段时间在维和工作中的突出成绩和巨大贡献。

这是属于中国军人的信任和荣耀——

一位友军士兵在自己的胸牌背后写着:“如果我负伤,请把我送到中国医院。”

局势紧张时,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是任务区各类哨卡最有效的“通行证”。

出去巡逻,当地民众都会对中国维和官兵竖起大拇指。他们说:“臂章上有五星红旗的军人都是好人。”

中国第7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一级医院医护人员为当地民众进行义诊。何鹏刚 摄

履行大国担当、维护世界和平、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中所宣示的,中国军队正在以实际行动,为世界浇灌和平之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从未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从未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同时,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兵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的国家。

人们看到,在世界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军人的身影。当整个世界还在霸权主义、丛林逻辑横行的泥淖里挣扎时,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这个世界注入了股股清流。

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援助当地SOS儿童村,图为护士长金玫为小撒巴尼整理衣物。

在国际场合,习主席不止一次强调——

“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

“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

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宣言,也是中国军队向全世界发出的声音——

中国军人,为和平出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军网微信;资料来源:解放军报、新华社、学习军团等)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王晨旭

编辑:杨晓霖

光学测量公司

光学影像测量仪

三次元影像仪

上海影像仪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