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产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周期性低迷期。有专家表示,过去30年间,该产业数次遭遇瓶颈,每次为摆脱困境的产业调整都给部分国家带来机遇。日本、韩国抓住机会实现了芯片产业的腾飞,如今这个机会正摆在中国面前。
中国芯片企业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由神州龙芯、中芯国际、创投等组成的中国财团拟并购美国集成电路供应商AMD,旨在掌控芯片核心技术,打造中国CPU芯片。
不久前,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首个项目落户上海浦东,标志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正式落地。《推进纲要》提出以“设计为龙头、制造为基础、装备和材料为支撑”,这是政府首次确立了芯片设计的龙头地位。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尘埃落定的高通反垄断调查案对“中国芯”释放利好,或将推动国产化芯片替代进入加速期。与此同时,中国芯片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海外并购动作连连
2014年5月,世界著名芯片企业STATSChipPAC被中国两家企业江苏长江电子科技公司和天水华天科技(002185,问诊)股份有限公司收购。
2014年8月中旬,为苹果手机制造摄像头传感器芯片的企业OmniVision证实,收到中国一个财团的收购邀约,报价高达16.7亿美元。随后,有媒体公布收购方正是浦东科投连同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芯片设计分公司清芯华创。
2014年12月22日,长电科技(600584,问诊)宣布与芯电半导体有限公司、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同投资协议》,联合收购外商独资的半导体封装测试公司新加坡星科金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收购海外油气资源骤减。据悉,我国2014年能源资产收购规模已降至94亿美元,为2008年以来最低值。
事实上,中国已有十余年集成电路进口超过石油,长期位居各类进口产品之首。业内人士和专家分析,这与芯片产业的重要性,以及中国芯片产业的尴尬现状关系密切。“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中国正在加快收购海外有实力的芯片企业,这对于加快中国芯片产业的腾飞有重大推动作用。”屠新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久前终结的高通反垄断案件对相关产业也是一个刺激。如果国内芯片产业链企业能以此为契机,提升技术实力与市场份额,不仅可改变国内产业格局,还有利于满足军事、金融、政府等核心领域在硬件方面的诉求。”屠新泉告诉记者。
彭博社数据显示,过去18个月来,中资企业已斥资近50亿美元参与5项与芯片产业有关的重大收购活动,且大多获得政府融资,超过2005年~2012年总和的60倍。
政策纲要力挺中国“芯”
2014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芯片进口额达2865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额。被喻为“工业粮食”的芯片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却非常尴尬。据悉,中国生产了全球近八成的手机,但只有不到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的费用超过1.33万亿元。
芯片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研究数据表明,芯片产业1美元的产值可以带动信息产业10美元的产值和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芯片产业可以减少对外国芯片的依赖,带动经济发展。
屠新泉认为,推动此轮芯片产业海外并购浪潮的主要因素,在于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包括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等在内的8项推进措施,扶持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10月,工信部宣布1200亿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
业内人士指出,若要迅速实现《推进纲要》中所提出的“集成电路行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收购兼并海外实力派企业无疑是一条捷径。
“芯片产业整合时代已全面来临,国家下一步将加大力度扶持集成电路产业,这将使产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产业将会迎来新一轮的高峰期。”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徐小田说。
半导体分析师顾文军表示,全球芯片产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周期性低迷期,全世界超百家芯片工厂被迫关闭。亚洲市场的强劲需求使全球芯片产业的重心再次向亚洲偏移,而中国又是亚洲市场的重点。“过去30年间,该产业数次遭遇周期性市场低迷,每次为摆脱困境的产业调整都给亚洲带来了机遇。日本、韩国抓住机会实现了芯片产业的腾飞,如今这个机会摆在中国面前。”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等专家指出,近年来,“棱镜门”事件、英国离岸金融邮件泄密等一系列信息安全威胁事件频频发生,芯片是国家信息安全的基石,这意味着未来政府将大规模采购国产芯片,无疑为国内芯片产业带来巨大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