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
民以食为天,工业以“煤炭”为天
,煤炭作为赋存于地下的非再生性化石能源资源,素有“
工业粮食
”之称。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均占比70%左右,我国人民的用电、出行、建筑、取暖、饮食,都离不开煤炭资源。而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总量不断增长,
神府-东胜煤田
作为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煤田,其预测储量高达6690亿吨,探明储量2300亿吨。
截至2021年末,我国煤炭储量高达2078.85亿吨,
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一
,煤炭国内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丰富的煤炭资源让我国的能源安全和产业链独立得到保障。我国煤炭资源是丰富的。
可就在这一背景下,
中国今年年初煤炭的进口量的变化趋势却令人感到迷惑不解
。据《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3月至4月,我国煤炭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前4个月的煤炭进口总量同比增长89%,4月份的增长不减反增,依旧强劲,同比涨幅达73%,我国国内煤炭的供应量也急速增长。
我国煤炭储备量充沛,自给能力充足,拥有“巨型煤田”,为何仍旧需要不断进口煤炭,且进口量近年来不减反增?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种合理的猜测,且听我一一分解。
消费、需求带动进口的增长
正如生活中的油盐酱醋茶,用得多就买得多,第一猜测便是——
煤炭需求量、消费量的增加导致我国对煤炭进口的需求
。
据上文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煤炭消费量和火电量有所上升(火电量:火电即火力发电,泛指利用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方式。火电量即火力发电所需的煤矿量)。当然就算我国煤炭的消费量增加,它也不能完全解释89%的迅猛进口涨幅,毕竟我国自有的煤炭储备量也不是“吃素”的。
不妨从2022年的数据中查看端倪,202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达30.3亿吨标煤,煤炭产量为32亿吨标煤,煤炭进口量为2亿吨标煤。这表明,
2022年中国煤炭产量和进口量总和远超消费量,煤炭库存是足够的
。
此外,2023年我国国内众多发电站、煤矿和重要的海湾港口的煤炭库存量分别同比增长6%、26.7%和7.5%。而我国煤炭供应同比增长,2023年年初理论上来说说国民经济不会有较大的煤炭库存补充的需求。
可见,
用煤炭消费量的增加来解释进口量的增长,是苍白的
。
煤炭分布不平衡,运输成本高
那么,从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角度来分析问题呢?
自给自足偶有困难,难免要另寻出路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资源都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尴尬局面,煤炭资源虽丰富但分布却不够均匀,而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北方,
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新疆
等。我国南方的煤田相对较少、储量有限,虽然南方
贵州
的煤炭储量算为丰富,但和北方相比,还是九牛一毛。
类比南水北调工程,煤炭资源的不协调分布,让煤炭资源的运输、利用与消费存在较大问题。加之我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在沿海一带——京津冀地区,江浙、广东等地区经济发达,这些地区的能源消耗随之增加,需要大量的煤炭。据调查,
从国外进口的煤炭运送到沿海电厂,比国内陆运煤炭的火车,费用更便宜
。
从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煤炭主要用于
东南、华南等沿海地区
,这些地方靠近澳大利亚、印尼,海运运费低,比从内蒙古、山西、陕西等传统产煤大省运过来的运费低很多。
2022年,我国海运煤炭调入量(煤炭一次下水与外贸进口总和扣除外贸出口量)11.4亿吨,与2022年的煤炭调入量基本持平,我国沿海港口煤炭吞吐量23.9亿吨,同比增长0.2%,其中,
外贸进口大幅萎缩,一次下水量呈现增长态势
。
分区域看,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港口煤炭吞吐量分别保持了1.9%、1.9%和2.2%的稳定增长。我国许多沿海居住的煤炭用户对煤炭类型的选择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从国产煤转向进口煤
,进口煤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沿海经济发达中心对于煤炭的需求。
我国煤炭开采成本高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固然带来了沿海煤炭用户出于对运输费用的考虑,更倾向进口煤炭。除此之外,
煤炭作为能源资源,不仅要有更要好用,这关乎效能
。煤炭用户选择国内或是进口时,他们不仅仅考虑数量,还会重视煤炭的质量。故
从煤炭本身的开采问题看国产煤炭和进口煤炭的质量、成本,进而探究为何进口逐年增加也不失为一种方向
。
首先是煤炭的质量问题,我国煤炭的主要进口国是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之所以选择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进口,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
拥有更多的高热值炼焦煤和动力煤
,尤其是炼焦煤数量庞大,而对于我国来说,炼焦煤是一种稀缺煤。
炼铁用的焦炭仰赖于焦煤
,我国作为钢铁生产大国,炼铁是常态,故需要较多高质量焦炭。但我国煤的种类虽是多样的,类型差异却较为明显。
但由于地质条件等原因,
我国多产褐煤等低阶煤类资源
,焦煤普遍高灰、高硫,对钢铁生产中所需焦炭的生产不利,故
我国对优质的低灰、低硫的炼焦煤有很大需求
,2022年我国焦煤的总产量将达到3.04亿吨,换算,可制造2.34亿吨的焦炭用于钢材炼铁。但考虑到我国10.13亿吨的粗钢产量所需4.052亿-5.065亿吨的焦炭供应,远远大于2.34亿吨。
为了炼铁,进口高质量优良块状煤成为我国不可避免的选择
。故进口一定数量的低灰、低硫炼焦煤是必要的。
其次是煤炭开采的成本问题。由于煤矿分布地域有限,对比蒙古、俄罗斯和印度等露天开采的产煤国,
我国煤矿工人采取井下开采,难度更大,每吨煤的成本更高,生产相对困难,容易发生事故
。
山西作为我国煤炭生产、输出的主要基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山西煤矿工人们数十年来的高强度开采,难度极大、成本极高。
煤炭本身是一种比较“脏”的能源。近些年来,我国河南、山东在平原地区的地下煤矿开采,不仅破坏了许多农田,还导致很多地方的地理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地表塌陷成为湖泊。
适当采用价格合理的进口煤炭,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保护我国有限的资源、耕地、环境,算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其他因素
煤矿的运输、质量、安全等问题都是造成我国进口煤炭的原因
,但除此之外,
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不断强调的能源安全问题
,也都是我国采用进口时考虑的因素。
疫情影响下,2022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俄乌冲突影响下,国际层面,多国煤炭需求不断增加、煤炭价格也持续增长,短时间内不断出现全球性缺煤缺电的情况。而此时,经过了疫情,我国经济发展也处在平稳复苏的阶段,
受全球性煤炭供应紧张影响,我国煤炭外贸进口量大幅下降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2年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中指出,2022年,我国煤炭进口量有所减少,全国煤炭进口量同比下降9.2%;出口煤炭400万吨,同比增长53.7%;煤炭净进口2.89亿吨,同比下降9.8%。
而2023年煤炭市场走势分析,煤炭进口形势逐步改善,
进口煤进一步发挥调节补充国内煤炭市场的积极作用
。当前国际能源供需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加之受到极端天气、水电和新能源出力情况、安全环保约束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区域性、时段性、品种性的煤炭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2023年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也一直在努力降低煤炭消费比重,虽然如此,
煤炭仍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以替代。要集中打好新能源提速增效、煤电提质增效、煤炭煤化工扩能增效、新产业开发拓展“
四大攻坚战
”,系统推进本质安全、科技创新、数字智慧、管理升级、人才强企、党建提升“
六大工程
”。
煤炭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通俗来说,煤炭的形成速度远远低于人们的使用速度,即使目前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总有一天煤炭开采回殆尽。故从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出发,煤炭资源应该少用,若我国仅仅自给,那么迟早有一天我国的储备量会大幅下降,加之国际形势多变,到那时,我国的煤炭资源会偏向依赖国外进口,那种局面必然会被人控制,进而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可能受到进口的制约。故
适当采用进口煤炭资源,是对我国煤炭储备量的一种保护,有助于我国能源安全的发展
。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煤炭的需求、运输、开采、质量等因素集中作用,导致我国需适当采用进口煤炭资源,加之国际形势多变、能源安全等问题
,尽管我国已在神府-东胜煤田挖掘出丰富资源,煤炭资源自给自足不再是幻想,外国的遏制对我国煤炭供应链的冲击也有所减缓。
但需要重视的是,
要兼顾煤炭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防止因煤矿开采过度而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气候更加恶劣等负面结果,适当保护、合理开发,走好、走稳中国的煤炭之路
。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