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关注ESG领域的美国专家在表示,中国的碳中和行动已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公民本身似乎也支持采取小而重要的方式来减少他们的碳足迹。”视频当中,Micheal提到了自己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里的民众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在线支付,基本无需使用纸张、纸币,便捷且环保。Micheal同时强调,低碳意识的领先,也和中国“惜物”的文化意识有关。
实际上,外国专家眼里的“低碳生活”,对我国民众来说早已稀疏平常。国内腾讯、阿里、字节等互联网公司,不断推动着我国“碳中和”的进程。线上办公、线上支付,在线政务等业主,融入到民众生活中多年。
比如,抖音员工2021年在飞书上共创建6552万份云文档,相当于减少两座珠穆朗玛峰高度A4纸张的使用。
再比如,阿里巴巴在2022年发布的“88碳账户”,个人减排量可以换购物折扣,利用这种有趣的方式,在用户心里种下“低碳”种子,引导和激励用户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减碳。
腾讯发布的《2022微信支付用户低碳成绩单》数据则显示,数亿微信支付用户在过去一年通过在线缴费、在线政务、绿色出行、扫码点餐及开票等工具共为地球节约碳排放逾1765.5万吨。
具体到成绩单中的“出行”,微信支付用户通过选择公交地铁、拼车、共享单车等出行方式累计节约碳排放1472.1万吨。其中,微信支付用户选择滴滴拼车出行行为所减少的碳排放量——这相当于800万棵大树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2022年,微信支付用户累计开出12亿张电子发票和4.5亿张电子小票,这里节省的小票,能够装满249套三室一厅。
诚如今年全国低碳日主题所说的“绿色低碳发展公众参与”,在政府引导下,我国“低碳”的生活理念将逐渐铺开,被更多公众所知。如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厂发布自己的ESG报告、重视相关的ESG评价体系,这也将推动“碳中和”计划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