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某著名经济学家公开表达了对未来中国GDP超越美国的悲观看法:
追上美国GDP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很难很难了!美国当前消费强劲,就业充分,高科技世界第一,金融霸权全球割韭菜,谁都很难追上的。忽悠GDP要追上美国的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误导性很强!
他的这番言论也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那么,中国GDP真的无法赶上并超越美国了么?
一.什么原因造成中美GDP差距变大?
让这位经济学家如此悲观的原因,有可能是中美GDP差距从2021年的5.59万亿美元拉大到2022年的7.47万亿美元,以及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占美国GDP比例从2022年全年的70%下降到64%。
中美GDP差距从表面上来看确实拉大了,但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美国的通胀率远高于我国,3月美国CPI增长5.0%,而中国则CPI只增长了0.7%,二者相差近七倍,高通胀因此极大地拉高了美国GDP名义增速;
其二,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降7%以上,而美联储仍在不断加息,美元尚未进入贬值周期,汇率出现波动,我国以美元计算GDP自然就“缩水”了。
通过汇率换算后,一季度美国GDP增量为4600多亿美元,而中国GDP却倒减了1136亿美元,实际中国GDP一季度增长了4.5%,美国增速实际只有1.9%,足可见通胀和汇率给美国GDP注水有多厉害。
受此影响,美国真实的经济增长水平无疑是被“掩盖”了,其当前处在“经济增速低于预期,物价上涨却高于预期”的境地,是典型的经济滞胀,也是老美过去几年美元大放水加上去年以来不断加息引发的恶果,美国GDP总量看似在不断扩大,实则充满了“水分”。
此外,中美GDP统计方式一直以来都有很大差异,这也导致了单纯通过GDP来对比双方实际经济情况的方法实际上是不客观的。
GDP算法总的来说有两种,一种是从生产端开始计算的生产法,另一种则是从消费端来计算的支出法。而中美两国统计GDP的算法正是这两种方式的代表,中国使用的是生产法,美国使用的则是支出法。
生产法是通过计算出社会各行业的产出总额,然后减去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最后再将所有数据汇总。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之一就是统计量和计算量都十分庞大,并且很容易将一些非生产行业的产值给忽略,诸如个人投资、租赁及教育投入等。
简而言之,
生产法算得的GDP=总产出-生产投入,
因此,生产法计算得出的GDP虽然较为准确,但其表现往往低于该国家实际经济发展情况。
而
支出法算得的GDP=国内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
支出法主要受民众消费、个人投资、政府财政支出以及对外净出口等因素影响。这种支出法自然也存在缺点,相对于生产法,支出法更加容易出现重复计算的情况,因此得到的数据比较笼统,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国家的经济状况。
通常,支出法计算得出的GDP数额往往要好于国家实际经济状况发展情况,客观来讲,中美两国在统计GDP时并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得的数据也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而已。
二.未来中国GDP还能超过美国吗?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在持续缩小与美国在GDP上的差距,2021年,两国间GDP的差距已经从10多万亿美元缩小到了5.59万亿美元。
不过正当全球都看好中国GDP会进一步接近美国时,2022年,两国的GDP差距再次拉开到7.47万亿美元,相当于一年时间再度扩大到1.9万亿美元左右。
多数机构都是通过过去几十年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来进行预测的,但结果都是大同小异——中国的GDP早晚会超过美国,只是时间上有不同而已,有的预测在2030年左右,有的则预测最迟到2050年左右。
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布的《劫后重启: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经济和中国未来》一文就预测,未来中国经济仍将维持中高速增长,到2030年就将超过美国。
而根据高盛发布的全球经济长期预测数据显示,
尽管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变缓,但在2035年中国的经济仍有可能超过美国,因为在高盛看来,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将好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好于美国
。
事实上,中国经济在很多方面具备超越美国的条件。
1.人口优势正在转化为人才优势。
尽管我国人口从2022年开始进入负增长,但
根据“七人普”的数据来看,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
其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了3.85亿人,占比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11.27%。
这表明了我国劳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在过去十年中有明显提高,人口的素质提升了不少,“人口红利”正在不断转化为“人才红利”。根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第一次突破7万件,2019年后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
而根据相关数据,1.8亿名25岁以上美国人中,有2600万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为14.4%;4300万人拥有4年学士学历,比例为23.5%;2000万人拥有2年制副学士学历,比例为10.5%;2700万人读过社区学院但没学位,比例为14.9%;5000万人只读过高中,比例为27.9%;1600万人没读过高中,比例为8.9%。
劳动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人群所占比例,中国是43.79%,美国为27.9%;大专以上学历(即美国的
2年制副学士学历
)比例,中国是
23.61%,美国是10.5%。
我们目前和美国在教育水平上差距最大的是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总数和占比均远低于美国。
2021年,美国博士总人数约为343.28万人,每年增长5-7万人,按美国人口数量约为3.32亿计算,博士占人口总数比达到了1.03%。
而中国2021年的博士总人数约为102.35万人,中国人口数量约为14.13亿,博士占比0.072%。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消费市场的下限不会低,而不断增加的受教育人数则能源源不断地创造更大的价值。
2.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对决”。
作为全球唯二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中美经济在组成上却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经济总量超过80%是由
金融、影视以及科技创新
等第三产业贡献的,而中国GDP支柱产业则是
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
等第二产业,GDP占比比例接近40%。
双方产业结构的不同实际上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高低。
美国制造业的大部分利润来自军工、电子和汽车等高精尖行业,航空、材料、半导体和制药领域更是独步全球,其产品自带高附加值,对人力的需求是少而精,这使得美国在收获了海量利益的同时,还能用技术卡住其他国家的脖子。
而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接棒“亚洲四小龙”后,全盘承接了第四次产业转移,在短短20年余间,就构建了一个庞大且360°无死角的的产业集群,成为“世界工厂”。2021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约为4.87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几乎等于第二到第七名相加之和。
中国在制造业体量和产业完整度上可以说已经无敌于天下,特别是在中低端制造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没有任何国家的产品能在和“中国制造”的竞争中,靠性价比赢下中国。
就制造业来说,美国享用的是来自高端领域的“蛋糕”,而中国则主要靠中低端的“辛苦钱”,虽然双方仍存在差距,但中国显然正在利用后发优势进军高端产业,且已经形成了产业升级的趋势。
与我国不同,给美国带来无尽财富的并不是苦哈哈的制造业,而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占其GDP比值超过80%,重点产业为金融业、房地产、软件和信息及计算机服务。
二战后,美国的工业水平和产能达到顶峰,而世界却总体趋于和平,没有战争这个“大熔炉”来疯狂消耗工业品,美国自然只能减产,并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扶持盟友的方式把剩余产能输出,而资本的逐利性更是让美国财团盯上了吸金能力远强于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
于是美国开始效仿前“日不落帝国”——英国所构建的经济体系。英国在作为世界霸主的时期,凭借领先的第二产业(工业),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然后占领了大量的殖民地,再从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一产业产品),用以生产工业商品和武器,这也就构成了一个原始资本积累的循环。
而美国在大框架上和英国战略相近,但具体实施的方案却不同,老美选择用第三产业来控制第二产业,简单说就是其他国家将生产工农业产品卖给美国,回报则是一些金融产品(比如美元),于是乎,全世界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美国的“聚宝盆”,这便是有名的外围中心理论。
不用付出劳力和资源就能享用来自全球的各种商品,美国资本家就像一条条被血腥味刺激的鲨鱼,掀起“去工业化”的高潮,再加上全球石油危机、过度倚重金融业等因素,美国的跨国公司们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初加速将工厂搬到世界各地。
而这些操作让美国直接从全球第一大贸易顺差国逐渐成为贸易逆差国,更是变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直至今日。
“去工业化”的美国经济就像一栋建在沙子上的摩登大厦,风调雨顺时能承载着权贵们骄奢淫逸,一旦风云突变,迎来的就是轰然倒塌。
也许是连美国人自己都后怕,从奥巴马的“购买美国货”到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再到拜登的“重建美好未来”,美国连续三届政府都在不断推动“再工业化”,希望将产业链和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回美国。
可惜的是,制造业界有一句老话:“一个行业一旦离开,就再也回不来了。”美国国务卿
国家安全顾问
沙利文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拜登总统就职时面临着“四大根本性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美国的产业基础已经被掏空。
美国民众早已习惯刷信用卡来满足消费欲望,而“寅吃卯粮”更是让美国经济陷入债务泥潭,怎么拔都拔不出来。
为了安抚选民,削减医药、养老等社会福利是美国执政党不能触碰的“逆鳞”,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政府只能直接发钱来收买选民,而军工集团的钱袋子只能鼓不能瘪,军事预算年年增长。
美国国债于近期已首次突破32万亿美元,时间比预测的早了整整9年,人均负债接近10万美元,美国经济早已陷入借钱—印钱还债—加息借钱的恶性循环,债台高举,且没有足够的实业支撑,因此,每隔10左右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美债就像美国政府手中的一张“信用卡”,凭借美元霸权来无限透支,有需求还能依照自己意愿不断上调“授信额度”(债务上限),而债主们则只能继续埋单。
但假如美国失去美元霸权了呢?俄乌冲突让美西方彻底撕下虚伪的面具,直接粗暴地没收俄罗斯资产无疑给全世界狠狠地上了一课: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非常危险的。
于是乎,俄罗斯、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之后,巴西都宣布在和中国的贸易中,放弃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转而以本币进行结算,东盟也在认真考虑降低对西方货币的依赖程度。
美国就像一位迟暮的国王,固执地守着皇冠不愿放手,近些年
拼命用“贸易战”、科技制裁以及地缘政治危机等手段企图打乱中国的正常发展,零和博弈玩得不亦乐乎。
前一阵,布林肯访华但并未有实质性成果,双方极大可能是为了给中美竞争划出底线,将影响范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避免对抗不断升级乃至爆发热战。
因此,至少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里,中美关系大体上将会是斗而不破,甚至会越来越差,完全和好基本不可能。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战略定力,循序渐进地发展,等待时机,谋定而后动。
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我们在未来的赢面都是大过美国的,对美国来说,它要是愿意,就体面一点下台,大家都好,如果它不愿意体面,那现实和历史就会帮它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