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4亿人的生存空间,应向深海拓展:资源是陆地的数百倍-中国现在多少人

6月26日《科技日报》报道称,25日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广州南沙龙穴岛制造车间正式开工建造。该船预计2025年完工交船,投入海上作业。根据报道,这是一艘可进行深海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夏季可进行极区海域考察的新型多功能科考船舶。这艘船建成后,将会大大提升我国深海科考的能力水平,对于我国深海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已经开工建造的我国新式深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说到这里,需要首先澄清一个问题:什么是深海?其实到目前为止,全球对于“深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200米、500米、1000米、2000米甚至5000米都曾被作为深海的标志性深度。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美国科学家阿兰·P·特鲁希略和哈洛德·V·瑟曼的看法,在其著作《海洋学导论》中,两位美国科学家指出:水深200-4000米为半深海带,4000-6000米为深海带,6000米以下为超深渊带。所以一般情况下认为,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水下进行科学考察和勘探,属于“深海科考”。

(深海蕴含着巨额财富)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陆地上的各种自然资源正在快速枯竭,而广袤深邃的海洋,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新宝库。根据人类已有的勘探资料显示,深海蕴藏多金属结核矿、富钴结壳矿等矿石,同时海底热液硫化物中镍、钴、锰、铜等含量是陆地的数十到数百倍。而且海洋中还蕴含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海洋中还有大量的氘、氚等热核聚变的原料……在未来,海洋是人类发展的重要依据。

(海水温差能发电示意图)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海水的透光度有限,所以深海水温和浅层水温有极大差异,而这种温差可以用来发电,根据测算,全球全球海洋温差能储量的理论值为3×1016千瓦/年-9×1016千瓦/年。而且目前利用海洋温差发电的技术已经成熟,据介绍,目前全球已经建成8座海水温差能发电站,未来这一能源将会造福更多人类。

(中新网截图,我国新式深海科考船切割第一块钢板)

海洋中蕴含着如此众多的财富,但是要把其提取出来造福人类,无疑需要对深海进行必要的科学考察和勘探,这就需要用到深海科考船。根据介绍,我国这次开工建造的深海科考船长约103米、设计吃水排水量约9200吨,最大航速16节、艏艉双向破冰、冰区加强达到PC4级、续航力15000海里、载员80人。在技术上是相当先进的一艘多功能科考船,该船冬季可以在大洋上执行深海科考任务,夏季还可以前往南北两极,对极地海域进行科考,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该船还具备海底文物考古能力,能够有效发现并发掘海底沉船文物,从而避免这些宝藏落入不法之人手中。

(我国已有的深海科考船“探索一号”)

客观上看,人类对于海洋的探测,其实比对太空的探测更艰难,因为太空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真空、缺氧且温差巨大。而深海中,同样常年见不到阳光,而且海洋以下还有巨大的水压,同时电磁波很难穿透海水,这导致潜航装置和母舰之间的通信受到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深海科考的技术难度,甚至比太空探索更大。

(蛟龙号深潜器)

目前我国在深海探索方面已经积累的相当的成就,我国的“蛟龙”号深潜器已经可以成功下沉到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这意味着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海域,是我国的深潜器无法抵达的。加强对深海的科学考察,不但是加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为将来中国的海洋开发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这艘船还具备文物考古能力,可以有效调查并保护在我国海域沉没的古代商船,保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各类宝藏。

ogp非接触式光学影像测量仪

小型影像测量仪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