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又有110多家陶瓷厂270多条线退出,产能却逆增长、更过剩-南京维特佩尼陶瓷有限公司

未经陶瓷信息网的书面允许,禁止转载本文。

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联合主办的“陶业长征”——2022全国陶瓷砖(瓦)产能调查落下帷幕!据最新数据,

自2020年以来,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建筑陶瓷厂数量再减少110多家,生产线再缩减270多条,但瓷砖总产能却不减反增,出现小幅度的增长……

这是一组既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数据。

在激烈的“淘汰赛”下,两年内全国陶瓷企业及生产线数量以10%左右的速度退出,

这与行业所感知的概况基本吻合,但瓷砖产能的增长与市场下行的实际表现之间的反差,却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

自2014年全国瓷砖年产能达到140亿平方米的峰值后,伴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迅速失衡,瓷砖年产能开始进入逐年缩减状态——直至最近两年,全国瓷砖产能反弹式增长才打破这样的局面。

如果在10年前,那个销售市场火爆的年份,瓷砖产能的增长反馈出市场的欣欣向荣与陶业的窑火正旺,值得陶瓷人欣喜;

但10年后的今天,市场环境早已发生根本性改变,消费端需求的萎缩毋庸置疑,瓷砖产能的逆势增长,不得不令人多一份忧虑,亦应使行业多一份警醒与思索。

“非正常”的产能扩张

密集技改、转产、盘活……

2021全国瓷砖产能猛增约10亿㎡

2022年全国陶瓷砖产能,相比2020年略有增长(具体数据,详见2022中国瓷砖(瓦)产能报告),基于同年全国陶瓷厂的实际开窑率与终端市场表现,

很多行业公知人士、供应商纷纷预测:2022年全国瓷砖产量或许仅有60亿㎡左右,为近十年来最低。

无论这一数据的最终准确性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生产线正在被闲置,未来陶瓷行业的“内卷”与恶性竞争或更趋激烈,更多的企业或陷入零利润、甚至亏损的泥潭,这是未来很多陶瓷企业不得不直面的挑战。

事实上,全国瓷砖产能的扩增在2021年就已充分显现。2021年年末,《陶瓷信息》曾向行业传递了这样一个观点:

2021年是陶瓷行业21世纪以来产能扩张的“次高峰”,这一轮产能扩张的强度或仅次于2010年

——当年全国曾有超130家新建陶瓷厂密集投产,为历年之最。

2021年全国鲜有全新的陶瓷厂投产,产能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三大方向:

一、马可波罗、东鹏、蒙娜丽莎、欧神诺等龙头陶企在广西、江西、重庆等地“跑马圈地”、“投资百亿”大肆扩增生产线及产能;

二、全国大量陶瓷砖生产线在生产成本的倒逼下拆旧建新、技改升级,将产能拉大30%-50%以上

(详见:5年全国逾1200条线技改,日产4万㎡以上大线已超86条);

三、西瓦、青瓦等品类受国家政策影响,市场突然“刹车”,全国数十条西瓦、青瓦生产线转产仿古砖、地铺石、中板等品类……刺激瓷砖产能在短时间内猛增。

回顾2021年,陶瓷行业的“产能扩张”有多疯狂?江西大量的“僵尸企业”被盘活投产,广西多家闲置陶企拍卖遭“加价”拼抢,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有技改后的新线点火消息传出……超级窑炉、一条线顶过去三条线、智能生产线等成为2021年火热的高频关键词。

《陶瓷信息》曾大致估算,

2021年全国通过技改、新建、转产等方式新增的瓷砖年产能在10亿平方米左右,这样的产能扩增规模,如果放在10年前的小产能时代,相当于全年新增200多条生产线。

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下滑的新时期,瓷砖产能逆向增长背后的逻辑,与成本高企、市场恶性竞争加剧的现实背景息息相关。归根究底,为“高成本”与“低价竞争”所倒逼。

面对陈旧的生产线、没有竞争力的产品结构,很多企业坦言“不改线迟早会被淘汰,改了或许还会涅槃新生”。

在刺刀见红的“价格拼杀”下,大产能生产线的低成本优势,成为陶企有力的竞争优势之一,全国单线产能的最大纪录因此被逐年刷新,

当2020年我们还在惊叹于日产能6万平方米生产线的宏伟壮观之时,2022年日产能9.5万平方米的生产线已悄然问世……

然而,

当陶瓷企业都在密集改线、拉大产能,相对低成本的“大线”真的能成为“救世主”吗?“大线”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又能持续多久?

陶业之“卷”,全国少有

大量陶企“牺牲了利润,换来了销量”

陶瓷行业的“内卷”一直为人所诟病,但“内卷度”究竟几何,没人能说得清!直到2021年以来,两组对比强烈的数据公布,陶瓷人才真切地发现“陶瓷行业之卷,全国少有”。

这两组数据:一组是,2022年10月《财经十一人》公布的全国“内卷度”最高的十个行业,陶瓷行业位列内卷榜第四,仅次于房地产、景区、航空机场;另一组是,家居建材行业规上企业销售利润率,陶瓷行业以不到6%的利润率排名垫底,利润率甚至远低于建筑玻璃和水泥行业。

“有订单,没利润”是近年来很多陶瓷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的真实写照。

很多企业表面上生意红火,但薄如蝉翼的利润,在刨去杂七杂八的成本费用之后,可能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只剩下三瓜两枣。如果再遇上煤炭、天然气价格飙涨,稍有不慎就赔本、亏损。

以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为例,前些年利润率大多维持在10%以上,而2021年以来利润率大幅下降,在营收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下,利润率越摊越薄,悉数降到了10%以内,甚至还有的上市公司史无前例的出现亏损。

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具有一定高附加值及品牌溢价的头部陶企尚且如此,更何况大量长期挣扎在微利边缘的中小陶企。

再来看看各大陶瓷品类,抛光砖早已利比纸薄、800×800mm抛釉砖烂成了“大路货”、岩板半年内卖出了“白菜价”(实际上折算成千克,单价还比不上白菜)、外墙砖利润仅剩1元/㎡,西瓦利润每片“以分为计”……

行业“内卷”,最终导致“多败俱伤”的局面。

在激烈而混乱的价格战下,一些走品质路线的陶企,很难卖出理想的价格,只能随波逐流。

而一些“价格战”的发起者,成也价格败也价格,价格战“杀”到最后,自己也成了受害者。

“内卷”之下,大量陶瓷企业寄望通过技改、升级产品结构走出困境——有的陶企通过产品的创新升级,生产线成本得到优化,产品附加值得到提升,迅速改变“不赚钱”的经营状态;

但也有不少陶企盲目“跟风”技改,并且投入巨大,切入销售渠道、经营方式等完全不同的“陌生”品类和赛道,反而使企业经营陷入更艰难的境地。

2022年,新一届“陶业长征”再次实地走访全国1000多家陶瓷厂并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

很多陶瓷企业发展的艰难,并非是没有销量,而是没有利润。

没有利润,哪来的产品创新研发;没有利润,哪来的低碳与环保升级;没有利润,哪来的企业健康有序经营?

一个行业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要有合理的利润空间。然而,

在“大鱼吃小鱼”的激烈竞争中,许多企业早已陷入了不惜血本的恶性竞争当中,长期通过疯狂的“价格战”,牺牲了利润,换来了销量,坑死了同行,累死了自己……

形象展示 图文无关

陶企的升级、陶业的进化

陶瓷厂平均日产能3.9万㎡、国外建厂……

任何事物皆如硬币,拥有正反两面性。

通过新一届“陶业长征”,我们还看到了陶瓷行业的洗牌相比以往更加充分,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又有100多家陶瓷工厂因环保升级、能耗高企、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弱等各种原因或主动、或被动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几届“陶业长征”中,陶瓷企业的淘汰退出,更多是因为政策迭代被动退出,如山东淄博、山东临沂、四川夹江等陶瓷产区通过环保提标、退城入园等“有形的手”,淘汰大批落后产能。而

2020年以来,各大陶瓷产区的政策环境相对稳定,100多家退出的陶瓷厂,更多是因为看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时止损,以一种体面的方式主动离场。

在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态势下,陶瓷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广东头部陶企的总产能相比2020年均有显著提升;江西高安华硕、太阳、瑞阳、罗斯福、格仕祺5家头部陶企的合计产能,已经占到高安陶瓷总产能的50%;四川夹江等陶瓷产区,产能亦正在向当地头部陶企集中。

2011年-2022年全国陶瓷厂产能集中度变化

年份

平均每家陶瓷厂日产能

2011年

2.56万㎡

2014年

3.10万㎡

2017年

3.22万㎡

2020年

3.44万㎡

2022年

3.90万㎡

从全行业来看,过去两年间,全国陶瓷厂的产能亦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集中。

2022年全国平均每家陶瓷厂的日产能已经达到3.90万㎡,而2020年为3.44万㎡,短短两年时间提升0.45万㎡,幅度超过以往。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大规模的生产线技改,在加剧陶业产能过剩及“内卷”的同时,亦推动着全行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

大量低能耗、高智能的新生产线投产应用,推动着中国陶瓷工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整体跨越一大步。大量的陶瓷工厂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因此焕然一新,管理水平因此迈上新台阶。

图为安徽一家在建的陶瓷企业。

充分的市场竞争与生存压力亦倒逼陶瓷企业更加注重管理效益、服务水平、用户满意等“软实力”层面的提升,过去两年里,越来越多的陶企开始探索成品交付、包铺贴等售后服务。

同时,陶瓷行业的生存空间日渐收窄,越来越多的陶企开始思考与实践,向泛家居、新能源等其它行业跨界突围,拓展陶瓷的边界与范围。

国内市场太“卷”,亦有陶瓷企业将视野投向国外,有的陶企通过新的合作模式,加速走向国际市场;还有的陶企加速“走出去”,到非洲、中东、中亚等地区投资建厂——

2022“陶业长征”在实地走访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福建闽清、河南内黄、山东等陶瓷产区至少有十几家陶瓷厂的老板或股东,在国外建有陶瓷厂……

上述种种,均为近两年来全国陶瓷企业发生的新变化。显而易见的是,虽然陶瓷企业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挑战越来越繁多,但中国陶瓷炙热的窑火传承千年、生生不息,每一次严酷的挑战,都在倒逼陶瓷企业的创变升级,都在推动陶瓷行业的自我进化。

3d光学测量仪

自动测量仪器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多少钱

影像测量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