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理解城市|江西安义:千年古县的千亿“铝”想2、年收入超600亿江西的这个县城,为何能垄断全国70%铝型材市场?3、外来小生意的南京“拼”图
理解城市|江西安义:千年古县的千亿“铝”想
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八),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当返乡过年的游子陆续踏上外出打拼的旅途,江西安义的老乡们却并不着急离家,因为他们还有一件大事要办——逛铝博会。
安义地处江西省南昌市西郊,是一座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千年古县。但在这个仅有30万人口的小县城,却有18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铝型材及门窗产业,他们掌握着全国铝型材及门窗销售市场份额的近70%。今年是江西(安义)铝型材及门窗博览会(以下简称“铝博会”)连续举办的第8个年头,正月初八逛铝博会,已不仅仅是安义人的一项“新年俗”,也成为铝型材及门窗业内的默契之行。
安义门窗特色产业小镇。安义县委宣传部 供图
今年的第八届铝博会,以“中国门窗、安义智造”为主题,农历正月初八开幕,一共为期4天,预计将吸引超30万名观众到场参观交流。相比以往,本届铝博会展会规模更大、展商层次更高,将汇聚400余家优质展商,除了安义县本土铝型材及门窗企业,还包括铝型材行业、高档门窗领域、五金配件领域、机械设备领域的一众龙头企业,以及美国耶鲁五金、意大利捷度五金等国外知名品牌。
能够连续8年举办这样一场盛会,足以看出安义县在铝型材及门窗行业的影响力之深远。数据显示,2023年,安义县铝型材及门窗产业营收规模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15%;安义县铝型材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安义县已成为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的铝型材产业生产基地。
更令人惊奇的是,安义县境内没有一处铝矿、不生产一块铝锭,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铝博会开幕前夕,澎湃新闻深入安义县走访调研,尝试探究和理解这座小县城“无中生有”背后的成功逻辑。
“赣商故里”
安义,是联合国官方认证的“千年古县”。
据《安义县志》记载:“初唐,改郡为州,安义地属南昌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龙安县。”可见,安义最早名为“龙安”,拥有1400余年的置县历史。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这座县城因境内的安义乡而正式得名“安义”,并一直沿用至今。2019年,安义因其置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联合评定为“千年古县”。
回眸千年,历史上的安义,曾是商贸盛地,也是赣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的江西地狭民稠,百姓多走南闯北,坐贾行商,即为“赣商”。赣商古时又被称为“江右商帮”,明清时期,江右商帮与晋商、徽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前后兴盛近五百年。安义人,是江右商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安义也因此被誉为“赣商故里”。
行走在“中国江南第一古村群”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义千年古村群,江右商帮曾经的辉煌仍有迹可循。一条蜿蜒曲折的古石板路越野连村、穿街串巷,将罗田、水南、京台三大自然村紧密连接。
罗田古街。“江西安义古村群”微信公众号 图
在罗田古街两侧,是保存较完好的古店铺和古民居,共有三条街道,前街为各类商铺、横街是茶馆饭庄、后街设仓库客栈,三条街呈“几”字形结构。倘若俯身细看,在石板路上,古代商贾经年累月货运往来留下的车辙印记,依然清晰可见。
据史料记载,这条安义古商道,原为汉将灌婴为了运兵到古洪州而开辟的一条便捷通道,到了明清时期,则演变成商贸驿道,闯出了一段延续数百年的江右商帮传奇。明朝初年,由于倭寇猖獗,海禁政策的实施,促使赣江、鄱阳湖等内河航道运输日渐繁荣,“挟小本,收微货”的安义商人,也随着航运的兴起遍布全国各地。
安义商人为何能越走越远,广做天下生意?在当地,一直流传着一段佳话。
清乾隆年间,为了防止不良商人在货品中掺入杂物,以次充好坑害百姓,安义盐商刘世美不仅对自家进出食盐的品质把关甚严,而且立下规矩:每天开店之前必须将秤杆、秤盘清洗擦拭干净,用砝码校准定盘星。在他家的盐号外,还设了一杆公平秤,供顾客自行复秤,以保证“秤准盐真”。刘世美的诚信经营,不但让他的盐号生意兴隆,也带动其他商户纷纷效仿。“以义制利、和合共赢”的诚信经商氛围,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商户聚集安义。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2023年1月,安义县曾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安义县的城市精神表述:崇安重义,敢为人先。一条古商道,一段经商佳话,充分说明“崇安重义,敢为人先”的安义精神,在这个“赣商故里”古已有之且一脉相承。
“崇安重义,敢为人先”的基因,或许是安义之所以能成功的一个历史逻辑。
无中生有
安义是典型的南方小县城,辖区总面积660平方公里,人口仅有30万,有着“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地貌。由于耕地稀少,林业资源丰富,历史上的安义“盛产”木匠,他们凭借着一身木工手艺,像赣商祖先们一样走南闯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敢为人先”的安义木匠们,再次踩中时代风口。在给千家万户安装门窗的过程中,他们成功抓住铝型材生意的商机,在“不生产一块铝锭”的安义,“无中生有”发展起铝型材和铝合金门窗产业,书写了“一根铝型材带动一县经济发展”的新赣商传奇。
出生于1968年的江西金鑫发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春华,在年轻时和两个兄弟均继承了父亲的木匠手艺,从事木门窗加工和安装。如今,三兄弟都已是安义县铝型材行业的领军人物,在当地拥有多家铝型材相关企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走街串巷给人家制作安装木门窗的过程中,发现市场上开始兴起铝合金门窗。”王春华回忆说,当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商机。于是他从开夫妻店批发铝型材开始投身创业浪潮,成为安义县最早的一批铝合金门窗人。
“一个店就夫妻两人,楼下是门面,楼上就是床板,白天忙着送货安装,晚上回来睡在床板上,还在盘算如何把生意做大。创业初期虽然很辛苦,但却从未想过放弃。”王春华说,“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安义人骨子里就有一股胆子大、能吃苦、不服输的劲儿。
安义高新园区内铝型材企业生产现场。安义县委宣传部 供图
2009年,以新型建材为支柱产业的安义工业园落成,王春华响应政府号召,回到安义县创办了铝型材生产企业,成为最早入驻工业园的企业之一。王春华的另外两个兄弟,以及安义县其他铝型材企业的创始人,也有着类似的白手起家故事。
刚刚当选新一任安义铝型材行业协会会长的江西新龙丰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詹国强,也是木匠出身,最开始在江苏开夫妻店。2013年,他回到家乡投资建厂,从2条生产线起步,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打造出一家集铝合金建筑型材、工业材和铝合金高端智能系统门窗及建筑幕墙研究、设计、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民营企业。
1964年出生的永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则是一名退伍军人。他1982年参军,1984年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7年退伍后被分配到安义县绝缘材料厂工作。后来,他看到国内铝单板产业逐渐起步,于是果断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投身金属建材行业。2020年,此前一直在福建办厂的他,因看中安义县完善的铝型材及门窗产业配套,又回到家乡新创办永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短短几年时间,该公司申请发明专利及实用型专利70余项,形成年产310万平方米幕墙铝单板的生产能力。
经过20余年的持续深耕,如今的安义县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铝材之乡”“中国门窗之乡”,拥有以金鑫发铝业、新龙丰铝业、永洁科技等为代表的铝型材及门窗企业430余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60户,形成了从铝型材、塑钢型材加工到玻璃、微晶玉石、五金件、玻璃胶、卫浴、铝门窗的全产业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安义县的30万人口中,有18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铝型材及门窗产业,形成了数以千计的批发网点和数万个加工网点,安义人掌握了全国铝型材及门窗销售市场份额的近70%。
2023年,安义铝型材产业集群的全省排名,从第21位进位至第15位,被评为江西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安义门窗”还获评国家集体商标。安义县铝型材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安义县已成为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的铝型材产业生产基地,实现了“有家的地方就有安义门窗”。
千亿“铝”想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2023年,安义县GDP增长5.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南昌市前列。其中,铝型材及门窗产业对全县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明显。2023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受冲击的大背景下,安义县铝型材及门窗产业逆势上扬,新增生产线200余条,产业营收规模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15%。
殊为不易的成绩背后,是一群同样“敢为人先”的安义干部。
2023年初,正值疫情刚放开不久,为了全力拼经济,安义县决定照常举办第七届铝博会,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筹办时间仅剩下短短一个月,许多干部也才刚刚“阳”过。为此,县里成立了铝博会“搏命小组”,春节假期,小组成员没有放一天假,展会开幕前几天,每天24小时连轴转。最终,第七届铝博会取得圆满成功,现场签约项目1000余个、意向签约3000余个,其中开幕式当天签约500余个、签约金额50亿元,助力全县经济、铝型材及门窗产业实现了“开门红”。
2023年,安义县委、县政府也主动靠前服务,帮企业跑订单、跑市场,带领企业前往马来西亚、印尼等多国开拓海外市场;开展“企业连心行动”,县领导每月定期深入企业排忧解难;提供贴心惠企金融服务,降低行业融资成本,特别是在订单激增的时候,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时不足难题;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县领导还多次带队,前往广东佛山、河南巩义、湖北大冶、山东临朐、安徽池州等国内其他铝型材产业集聚地学习取经。
甲辰龙年正月,又是一年一度铝博会,安义县的干部们纷纷拿出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
“18万安义从业者平时都在外打拼,只有过年才会集中回到老家,选在每年正月举办铝博会,虽然干部们辛苦一些,但时机正好!”安义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刘志伟介绍,随着铝博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正月初八逛铝博会,不仅成了安义人的一项“新年俗”,也成为铝型材及门窗业内的默契之行。
“安义县铝型材及门窗产业,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税收支持,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刘志伟说,2023年,安义县铝型材及门窗产业成功列入江西省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南昌市产业链现代化“8810”行动计划,进一步增强了安义县发展这项首位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的底气和信心。
“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第八届铝博览会的举办和服务工作,围绕集群化、数字化、绿色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全力打造中国铝材重要集散地、中国家装门窗引领者,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奋勇前进。”在此前召开的第八届铝博会新闻发布会上,安义县再次描绘了宏伟的千亿“铝”想。
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安义县铝加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指出,历经20余年的发展,安义县铝型材及门窗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当前仍存在龙头企业引领不足、缺乏高档品牌等问题。
“数字化转型论坛”“产融对接暨供应链金融推介会”“招商引资暨外贸出口推介会”“‘安义门窗’集体商标推广大会”……乐于见到的是,透过本届铝博会期间的一系列活动可以看出,“强弱项、补短板”,安义县已经在行动。
“铝博会的层次和质量每年都在提高,从外地来参展的同行逐年增多,这是很好的展示机会。”每年都参会的江西奋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谈说,扎根全国各地的18万安义人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优势,他对安义县铝型材及门窗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永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正在筹备公司的上海办事处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他则希望通过铝博会寻找一些合作机会。90后“创二代”、江西华晟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今年也将继续参会,他去年底刚刚搭建好专业团队,新的一年准备试水直播和外贸。
2024年1月,在城市精神发布一年后,安义县又推出城市新IP“山水人家好安义”,助力安义高质量发展。“山水人家好安义”IP与城市精神互相呼应,充分融合了安义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村落文化、乡风文明等特色元素,其中的“人”正是指以18万铝型材及门窗产业从业者为代表的“崇安重义,敢为人先”的安义人集体形象。
千亿“铝”想,事在人为。有理由相信,对于“敢为人先”的安义人来说,打造千亿铝型材产业集群的理想,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变成现实。
“理解城市”项目是澎湃新闻推出的一个城市观察专项计划。我们不仅依靠数据去理解城市,我们更用心去理解它。您有任何建议或者意见,都可以给我们写邮件:chenlf@thepaper.cn。
年收入超600亿江西的这个县城,为何能垄断全国70%铝型材市场?
江西不是“阿卡林省”,而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
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三轮摩托车、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辆柴油轮式拖拉机......这些,其实都是“江西制造”。
此外,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就连每家每户装修都需要用到的门窗、铝型材,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江西南昌城郊的小县城——安义县。
江西很擅长“无中生有”,即便本土并不生产原材料,可仍旧能够做到全国数一数二,被誉为“中国铝材之乡”、“中国门窗之乡”,却并不生产一块铝锭的安义县便是如此。
据新华社报道,安义目前人口超30万,其中有18万人都在从事铝型材生意。安义垄断了全国70%铝型材市场,而且还拥有全国10%的铝型材和门窗生产份额。
毫不夸张的讲,放眼全国,从铝型材、玻璃、配件,再到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断桥铝门窗等一条龙产业链里,一定能够看到安义人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卖出去10扇加工门窗和断桥铝,当中就有7扇是安义人卖的。
截至去年年底,安义仅是铝型材和门窗产业的收入就超过了600亿元,安义也得以成为全国第二、华东第一的铝型材产业基地。
在不生产铝锭的情况下,为什么安义人能够垄断中国70%的铝型材销售市场份额?
实际上,安义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这一行了。最早,安义人是走家串巷给人安装木门窗,偶然发现市面上开始流行铝合金门窗,于是多数安义人便开了夫妻店或兄弟店并批发铝型材。
安义人骨子里就能吃苦、胆子大、不服输,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尽管很辛苦,但是却没有人想要放弃。这一点,安义人和潮汕人很像。
此外,安义人即便是当了老板也会吃住在厂,每天都思考如何将生意做大。不仅如此,安义人还喜欢“亲带亲、邻带邻、友带友”。就这样,安义人做铝型材的群体越来越庞大。
实际上,安义人做生意厉害是有历史传承的。
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南昌州,又析龙安、永修、新吴三县”。
这里的“龙安”,其实就是指安义。当时,唐高祖李渊设立县治,现在安义县下辖的龙津镇就曾设有龙安驿,是早期江右商帮文化中心。从龙安改名为安义是在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改名后一直延续至今。
大家肯定经常听说徽商、晋商,其实在古代的时候赣商也十分出名。赣商也被称为江右商帮,在明清时期赣商其实是和徽商、晋商呈三足鼎立之势的,且安义人就是赣商的主要力量,安义也有着“赣商故里”的美称。
不过,如果你对安义的印象只停留在“中国铝材之乡”和当地人会做生意的话就错了,因为安义其实还是联合国官方认证的“千年古县”。
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期间,拥有“江南第一古村群”之称的安义千年古村群还曾登上热搜。这里,其实就是赣商曾经辉煌的迹象。
安义古村最著名的就是一条蜿蜒的古石板路,它将罗田村、京台村、水南村连接在一起。
根据汉代史书记载,这条古道其实是一条古商道,最早的时候是汉代第一骑将灌婴为了运兵而专门开辟的通道,到了明清时期则成为了商贸驿道,这也让安义人成为了延续数百年之久的赣商传奇。
用一句话来表述安义人的精神,那肯定是“崇安重义,敢为人先”。延续千年的安义古县,其赣商精神并未丢失,如今正在铝型材市场行业大步前进。
外来小生意的南京“拼”图
“要问有多少南京人吃过阜阳人卖的菜?还真不好说,上百万都有可能,哈哈哈……”这爽朗又豪气的笑声,来自众彩批发市场的安徽阜阳籍蔬菜批发商刘彪。在这个占地3000亩的华东最大“菜篮子”、南京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提起叶类蔬菜销量,刘彪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安徽阜阳人的菜摊,福建漳州人的海鲜排档,江西安义的五金门窗,陕西人的臊子面馆……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涌进一批又一批外来小摊小贩,后逐步形成带有地域性的小产业。自古便是“商家必争之地”的商业重镇南京,这种地域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一个个小生意在这片沃土做大做强迭代升级,发展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见证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民生活的变迁。
外来小生意的南京“拼”图背后,是“乡土中国”和“博爱南京”的碰撞交融。从一些人到一群人,从一个乡镇到一个县,从漂泊到扎根,从创业到守业,这些来自五湖的新南京人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南京手工业和商业的变革史。从“你们南京”到改口“我们南京”,南京也见证着这批“创一代”“创二代”融入这座城市的努力与幸运。
以南京为根据地,“炒货之乡”生意版图再扩张
眼下虽是炒货淡季,63岁的孟令军还是很忙。每天一早便出门,骑上他的电瓶车,随机“巡”上三四家门店。“去得最多的是丰富路店,因为老朋友最多,不少人吃着我家瓜子长大的,现在都为人父母了。”
南京人第一次吃孟令军炒货,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孟令军夫妻俩“窝”在新街口30平方米的小门面房里,用的还是木柴火、大铁锅,最传统的制作方式让整条街香飘四溢。
孟令军是邳州市邹庄镇人。这是江苏最北的一座小镇,历史上常常发大水,当地百姓为了讨生活四处奔波。“卖过蔬菜、水果,后来慢慢开始做炒货,主要还是因为成本低,算是‘叫花子生意’。”孟令军说。
他是邹庄镇第一批外出卖炒货的领路人。1984年冬天,孟令军从镇信用合作社贷了300块钱,坐了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来到上海虹口。一把铲子、一口铁锅,报纸一裹,两毛一包,挑个担子就上街叫卖了。3个月后,他带着“第一桶金”2000块钱回家,全家高高兴兴过了个丰年。
“贵贱不打工,大小当老板。”孟令军想把这个“小老板”一直当下去。而后辗转泰州、扬州,继续走街串巷。直到1987年,大儿子出生,他想安定下来了。“南京离徐州近,又是省会,人多,生意好做。”
“困难模式”就此开始。又要做生意,又要带孩子,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忙完已是十一二点。一粒小小的瓜子、花生,藏着他们不服输的精神与烙在骨子里的拼劲。生瓜子从内蒙古等地运来,外观要大而饱满,口感要带甜不木。工艺上也在不断摸索改进,如何浸泡、怎样入味,光最基础的五香瓜子,口味就先后调试了不下10次。
炉灶的热气,炒货的香气,一点点混合成了蒸蒸日上的烟火气。几年时间,孟令军在南京买了房、安了家。站稳脚跟后,他把亲戚、邻居都拉了过来,大家结伴“闯江湖”。孟令军帮他们租房,替他们进货,资金上需要扶持的就借钱,技术上需要调整的就传授。
先到者帮助后来者,自己人不跟自己人竞争,成了邳州炒货人约定俗成的“行规”。因为“抱”在一起,才会走得更远。孟令军从街边炒货店做到现代化流水线,30多家分店开遍南京城,在江宁汤山有了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单日单店营业额五六千元。他的堂弟孟令华,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炒货王”。他算过,目前在南京卖炒货的邹庄人超过3000人,都是拖家带口来的。
第一代炒货人年过六旬,“炒二代”开始接班。他们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要将邳州炒货经营升级。
孟令军的大儿子孟德金已经“接棒”十来年。他要将“孟令军”做成年轻人喜欢的网红炒货品牌。迎合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等现代人对健康零食的高标准,开发了奶枣、牛轧饼干等网红单品。“颜值”同样重要,他请专业团队,为连锁店制作商标、统一门头,设计礼盒包装。孟德金也在试水直播带货,争取“炒响全国”。
孟令军炒货是个缩影。经过40多年发展,这个人口不足7万人的“炒货之乡”,常年在外从事炒货生意的就有4万多人,他们遍布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每年炒出来的劳务收入至少15亿元。炒货小生意成了带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在邹庄,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
“要把从父辈手中接过的铁铲牢牢握紧。”二儿子孟德玉去年建议父亲对外招加盟店,把炒货版图继续做大。消息一出,来自合肥、杭州的加盟电话络绎不绝。“退居二线”的孟令军反复跟儿子讲,不要扩张太快,品质要有保障,一定要把牌子长长久久地做下去。
专注“一筐菜”,阜阳“蔬菜大王”这样炼成
一间六七平方米的玻璃棚小屋作办公室,周遭堆满了翠绿的蔬菜和保鲜用的冰块,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熟练地从卡车上搬卸蔬菜……这就是刘彪档口的日常工作环境。
记者踏入小屋,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张简陋的办公桌上,随意堆放着各类账单和表格,刘彪正埋头吃一桶方便面。“今天抽空去体检,忙得午饭都没好好吃。”
刘彪堪称“彪悍”的人生从香港回归那年开启。“17岁到南京,最早是在科巷菜场路边摆摊卖菜。”父辈及同村很多人在杭州、南京卖菜,他上学时假期就跟着帮忙,脑瓜聪明的他一看就会。
阜阳人在南京卖菜,口音响彻大小菜场,数量不计其数,简直如“蚂蚁大军”。跟着同乡亲友,辗转于老城新区,刘彪的经验越来越足,给自己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只做叶菜这个“赛道”。“相较于根茎类蔬菜,叶菜利润更高,算是快速消费品。”菜场零售干了10年后,他决定往上游走,开始尝试做批发。每天凌晨2点多起床,开着面包车到八卦洲、六合等地头一筐筐收菜,然后运到众彩市场分销,忙的时候要卖到晚上10点,一天只睡4个小时。
刘彪的“野心”是,要做就做最好最全。不管是道路结冰的数九寒天还是容易缺菜的三伏天,或者是春节等假期,他都尽全力保证叶菜品种应有尽有、优质优价。前几年,刘彪在八卦洲承包了400多亩菜地,成立南京彪之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自建基地自产自销。不再依靠地头菜贩,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目的就是最大化保证价格优势。
“光靠收购本地叶菜还远远不够,每天还要从常州、南通、上海、无锡等周边城市调配货源,遇到特殊季节,为了保证南京市民吃到丰富多样的蔬菜品种,也会从云南、广东等地空运货物。”凭借20多年经验,刘彪稳坐小办公室,只需要打几个电话,就能摸清楚周边城市最新行情。哪里便宜就买哪里,尽量熨平市场波动,在供应链里找到最优方案。
品全、价优、信誉好,逐渐成为刘彪的标签,摊位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除了市区的农贸市场菜摊等客户,南京及周边的知名酒店、餐馆,乃至部分学校食堂所需的叶菜,不少都是他家供货,叶菜批发规模无人能比。
“南京人对菊花脑、马兰头、苜蓿头等叶菜尤其偏爱,这些也是我这里的‘流量爆款’。”刘彪透露,目前摊位日均销售量2万斤以上,月流水在200万元左右。摊位的6名工人都是老家招来的年轻人,月工资1万到1.2万元,包吃包住。“是帮忙也是传帮带,这几年我这里出师的就有好几个。”
今年春节后,刘彪又迎来一件大喜事。儿子刘明在杭州开了分店,家里的生意首次拓展到省外。刘彪花35万元新买了一辆解放牌冷链货车送过去,还放了烟花庆祝。“儿子成长很快,看样子继承家业是没问题了。”
门槛不高、竞争激烈的菜场生意,如何做到长久、立于不败?在刘彪看来,“稳扎稳打”是他唯一的独门秘籍。前两年,因为有几家酒店客户经营不善关门,他前后赔掉200万元。“还是要专注一行,不敢骄傲。别人缺货我不能缺,任何时候咱都得保证南京人的‘菜篮子’有菜吃。”
从菜场进军餐饮,跨界抱团做大“海鲜梦”
“本地带鱼大的50元一斤,小的35元一斤,两条一共收您82元,我这就给您切片。”建邺区月安生活广场三楼菜场“全球海鲜”摊位,满口福建口音的吴得福熟练地将带鱼处理完,双手递给一对老年顾客。
43岁的吴得福老家在福建漳州,从事海鲜批发和零售已有19年。这座沿海城市有“中国鲍鱼种苗之都”之称,同时也是“中国石斑鱼之都”“中国生态牡蛎之乡”。吴得福祖祖辈辈都是靠海吃海的渔民。大学一毕业,他就开始跟着姐夫卖海鲜。这堪称是家族生意,“兄弟姐妹5人,基本都在做海鲜生意,分布在全国各地,北京、长春等地都有。”
闽南人相信“爱拼才会赢”。“做海鲜生意是批发市场所有行当里最苦的之一,海鲜常年在水里泡,死亡损耗又大,挣的都是辛苦钱。”吴得福从下关惠民桥市场干起,后来在众彩批发市场有了仓库。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卸货装货,忙完后回家送娃上学,其间的空档时间里,一群做海鲜生意的老乡总会泡上一壶老家的功夫茶,一起侃天说地,交流市场行情。从吴得福所在商会看,在宁从事海鲜水产的小老板里漳州籍贯有上百人,福建籍则有上千人。
为了一个“鲜”字,吴得福起早贪黑打拼多年,逐渐攒下家底,如今他在漳州自建养殖场,占地360多亩,主要养殖东星斑、青蟹、斑节虾等。相比别的同行专做某一分类,他家主打品类齐全,公司主营40多种海鲜产品、水产冻品鱼类分割及全国各地的特色海水产品,蟹类、鱼类、虾类、贝类等一应俱全。从源头产地到家门口菜场,方便居民一站式采购,这也是“全球海鲜”店招品牌的由来。
我国台湾的石斑鱼,俄罗斯的帝王蟹、波士顿龙虾,哪里的海鲜从哪个口岸入关,吴得福如数家珍。在全品种的批发商中,他的销售规模居南京前列,业内数一数二。“全球海鲜”在南京市区6家菜市场有连锁品牌摊位,档口好的摊位一年营业额就有2000万元。
“这两年,高端餐饮、酒店等大客户业务萎缩明显,减少了50%以上。”受到消费增速放缓的影响,海鲜批发商的“体感温度”变化明显。“以帝王蟹为例,江宁店去年春节只卖了几只,往年春季都是几十只。”
“高端海鲜消费减少,贝类等中低端货自然就上来了。此消彼长,生意经营整体上还算平稳。”吴得福和同行们依旧乐观。不过,这也让他重新燃起了开餐饮店的斗志——多次尝试开店失败后,他逐渐找到了新方向,那就是做平价海鲜。
今年他投资2000多万元,布局南京首个平价海鲜带客料理店。“这种模式既可以售卖,也可以在店内加工,仅收取少量加工费,主打一个好吃不贵。”吴得福说,这个月锁金村首店即将装修,同时河西一家3000平方米的新店也将确定选址。
“20年前卖海鲜时,南京人还‘不会烧、不会吃’;今后我们还要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让南京人在家门口实现‘海鲜自由’。”吴得福信心满满。
创二代”接班,用创新续写“门窗之乡”传奇
奉行“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不只有徐州炒货老板、阜阳“蔬菜大王”和福建海鲜大咖。
在南京家居建材行业,来自“中国门窗之乡”江西安义的老板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跳不开的“现象级”话题。业内流传一句话,“有铝合金门窗型材的地方,就有江西人”。几年前的高峰期,有一两万江西人在宁从事这项生意,几乎垄断整个市场。从木结构到铝合金,他们参与并见证着中国家装住宅门窗的变迁史,千家万户的南京人家里的门窗都经由他们之手。
安义县位于江西省会南昌西郊、鄱阳湖以西,历史上便以盛产木匠闻名。这个仅有30万人口的小县城,有近20万人在各地从事铝型材及门窗产业,掌握着全国铝型材及门窗销售市场的近70%份额。当年从安义北上到九江,沿江而下第一个大城市就是南京。改革开放之初,凭借天时地利,南京成为大批安义人出门打拼的首选落脚地。
1993年,24岁的“创一代”杨名智怀揣“家里给弟弟娶媳妇的2300元”来到南京,下了中巴车第一件事就是找老乡。创业初,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不少老南京还记得这样一幕:老城南的临街屋檐下,安义人摆一个写着‘加工门窗’的小牌子就地营业;白天干完活,晚上三四个人就贴在屋檐下打地铺。”杨名智从打零工、零售个体户干起,逐渐向产业中上游发展,开始做起批发、铝型材加工。今年56岁的他已有了孙子,家人都落户南京,在江宁等多地开有工厂,在业内颇具实力。
“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安义人的字典里没有“躺平”二字。在南京,很多安义人“从踩三轮车、开面包车发展到开路虎揽胜”,实现财务自由的更是不乏其人,这也鼓舞着更多人加入。
南京月星国际家居卡子门店,1985年出生的陈茂飞经营着一家1500平方米的“珙桐门窗生活馆”。自小受父辈们耳濡目染,他大学毕业后毅然入行,自立门户。拿着向父亲借来的4万元,他2010年在奥体南门租下一家门面,锯、切、铣全都自己干。“记得房东阿姨姓郑,我说房租先交一半行不行,她爽快答应说‘好,小伙子我支持你创业’。”陈茂飞一个月封4个阳台就还上了房租,年底一算挣了十来万元。
“当时觉得天花板有点低,后来开始做批发、加工、创品牌。往上游做有规模效益,往下游走有单品利润空间。”广告传播专业出身的他善于总结。最难能可贵的是,安义人任何时候都善于抱团合作。这种合作形式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夫妻店、家族店等亲戚关系,后来是上下游业务合作关系,现在是先富带后富。在老家政府大力支持下,商会、协会成为安义人可依赖的“靠山”。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创二代”接班,正为门窗行业注入不一样的新活力。
“安义人只懂一点,就是做精品,好东西永远不过时。”南京市安义商会会长黄国海告诉记者,现在南京从事门窗行业的安义人,在3000人以上,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年轻人已开始接班。如今,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的发展正为行业带来转型升级机遇,“以一条玻璃产线为例,以往清洗、钢化、裁切、磨边等要20个人,现在自动化设备只要4个人就能搞定。”
微信名自称“门窗人”的陈茂飞,还有个身份是窗研学社副社长,他长期关注行业创新,把门窗管理作为课题研究。接受采访这几天,中国系统门窗·全屋定制博览会正在南京举行,他和一群80后老乡们没事就聚在一起头脑风暴。“站在父辈肩上,我们要把门窗产品做得更好,安义门窗的未来方向一定是职业化、专业化。”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凯 周敏 徐晋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