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明年,贵州又一机场将建成通航2、【融媒体中心新闻播报】铜仁德江机场建设进入收尾阶段3、学出致富金点子 训出发展新思路——碧江区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学用转化成效
明年,贵州又一机场将建成通航
“航站区已完成了85%,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工。”近日,铜仁德江机场项目航站区施工总承包项目技术负责人王发林说。
在该项目施工现场,上百名工人正在航站区的航站楼、塔台、办公楼等建筑外墙装修作业,有十多台曲臂车、高空作业车推进航站楼曲面造型檐口铝单板、幕墙的安装,以及室内装修和设备安装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目前,铜仁德江机场跑道实现全线贯通,项目建设全面进入冲刺收尾阶段,力争在2025年底建成投用。该机场是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本期工程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50吨的目标设计,兼顾区域航空发展,飞行区等级指标4C,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一条长2800米、宽45米的跑道,双向设置Ⅰ类精密进近系统;建设7000平方米航站楼、6个机位站坪;配套建设空管、供油等辅助生产设施。
(转自:微铜仁)
来源: 贵州日报
【融媒体中心新闻播报】铜仁德江机场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来源:【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
本文约764字,阅读约需1分钟
近日,铜仁德江机场跑道实现全线贯通,项目建设全面进入冲刺收尾阶段。
铜仁德江机场跑道实现全线贯通
走进项目施工现场,航站区的航站楼、塔台、办公楼等建筑外墙装修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十多台曲臂车及高空作业车推进航站楼曲面造型檐口铝单板和幕墙的安装,室内装修及设备安装等工作也在紧张进行。
机场飞行区正在进行停机坪的浇筑
据悉,机场航站楼于去年10月份动工修建,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采取模块化建设方式,既体现现代设计的简洁性和功能性,又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建成后将为旅客带来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同时,为最大限度减小航站楼自身重力和压力,方便后期使用和维护,技术方与施工方结合实际,共同探索出模板及脚手架、绿色施工、信息化应用、抗震、加固与监测等多项新技术。
机场飞行区正在进行停机坪的浇筑
“航站区大概完成了85%,目前正在施工的是航站楼,幕墙,以及精装修,里面主要是吊顶、地面铺装,室外在进行路缘石安装和石材铺装,供水站、污水站的设备安装,力争在年底前基本完工。”德江机场项目航站区施工总承包项目技术负责人王发林说。
机场飞行区正在进行停机坪的浇筑,工人们用铁铲初步平整混凝土后,整平机、压路机紧跟其后,经过几十道复杂工序,完成规范铺设要求。
装修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机场飞行区跑道全面贯通,为机场建成投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铜仁德江机场跑道现场管理人员陈海峰告诉记者,现阶段正在进行站坪混凝土施工,站坪混凝土累计完成60%,预计到年底基本完成飞行区工程及配套工程施工。
据悉,铜仁德江机场项目总投资21.5亿元,于2022年5月开工建设,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50吨的目标设计,兼顾区域通用航空发展,力争在2025年底建成投用。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一审:王 琰
二审:林 萌
三审:李 蓓
众望新闻已获得本文转载授权,未经版权方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学出致富金点子 训出发展新思路——碧江区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学用转化成效
近年来,碧江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用好用活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出台一揽子兴农政策,全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带动村民稳定可持续脱贫。目前,碧江区96个村(社区)全覆盖建有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积累均超5万元。
在推动脱贫攻坚过程中,如何有效发展壮大村级产业,培育一批带富能力强、产业结构优、市场前景好的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碧江区着眼于培育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从打开思路、开拓视野、提升素质等方面破题,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实施“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计划,积极组织乡镇干部、两委一队三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8个类别农村人才参加农村综合培训,着力提升农村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实用技能,大力培养、储备一批农村实用型人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培训拓宽发展格局,引领规划有方向
隆冬时节走进瓦屋乡丁家溪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杉树林,一片绿色的海洋为冬季注入了生机活力。丁家溪村梅花鹿养殖基地就位于这绿色环抱的山丘间,350余头来自东北的梅花鹿在“嬉戏打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养殖,吸引着无数城里人前往观光旅游,全年仅收割产鹿茸就能收入70余万元。
在这之前,瓦屋乡丁家溪村是碧江区的深度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517人,村级无集体经济,群众发展思路不开拓,致富能力弱,全村发展滞后。“想发展,可缺少科学合理规划,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只能看着现状束手无策。”村支部书记刘元考说。
近年来,碧江区投入专项资金,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丁家溪抢抓政策机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村级资源优势,通过考察敲定,整合资金610万元,从东北引进“梅花鹿”,发展特色养殖产业。
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才能发展壮大,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个问题萦绕在刘元考心中。带着心中的想法,刘元考参加了“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班。系统的农村改革培训,拓宽了抓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的格局,让刘元考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更加明朗。
“这次培训和实地观摩学习,让我对本村的发展规划更加明确,我将把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转化到抓村级产业发展上来,吸引乡邻回乡就业、返乡创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可持续脱贫。”刘元考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规划明确后,刘元考把发展目光放的更远,通过各方协调对接,邀请贵州大学在梅花鹿养殖基地建立科研教学基地,专门为项目提供技术指导。目前,梅花鹿养殖基地存栏母鹿140余头,公鹿110余头,全年能产鹿茸500多斤,全年产值120余万元,为全村124户贫困户累计分红31万元,有效提高了群众的收入水平。
随着瓦屋高速公路开通,“天下瓦屋”旅游品牌的越发响亮,丁家溪村“千亩林海”生态资源日渐凸显,刘元考带领村“两委”积极谋划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多方筹措资金180余万元,建成了集停车场、餐饮、住宿、会议于一体占地面积达20余亩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为游客提供了吃、住、游“一条龙”贴心服务,每天可接待游客1000余人。同时,刘元考优化调整坝区产业结构,组织群众发展以萝卜、白菜为主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30余亩,覆盖4个村民组30户贫困户,建立与商家长期销售的动联机制,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对于村级党组织书记来说,要抓好村级发展就要拓宽发展视野,科学规划村级产业,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及时为我们注入了抓发展的思路。”刘元考颇有感触的说。目前,丁家溪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培训增强专业技能,发展产业有保障
“种地不难,但种好地,很难”。这是桐木坪乡棉花坪村致富能手杨会强曾经的亲身感受。
杨会强是一名“90后”蔬菜种植大户,初中毕业后,他曾辗转多地打工,后回到铜仁做起铝合金门窗生意,通过勤劳努力,日子过得日渐富余。从农村走出来的杨会强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村里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政府对农业更是大力扶持。本就有家乡情结的杨会强决定返乡“种地”,发展蔬菜种植业。
说干就干。杨会强投入资金25万余元,流转土地12亩,购置大棚设备,开启了“种地生涯”。没有大规模种植经验的他,为了种好地,只好四处“取经”,凭着热爱学习、吃苦的干劲,杨会强的蔬菜大棚渐渐有了起色。但如何高质量种好菜、管好菜,提高蔬菜品质和成色,延长产业价值链,没有专业种植技能,是很难做到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桐木坪乡积极选派本乡一批致富能手参加全市、全区举办的“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着力提高专业能力、拓宽发展视野、打通发展思路。
“授课专家结合实际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地对种养业进行讲解,尤其是在实训课堂上,更是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十分受用,非常解渴。”杨会强在参加培训后谈到。
除了将致富能手请到课堂集中培训外,碧江区不断丰富培训方式,把区管农业专家定点匹配到产业点上,“一对一”的实地现场教学,全面传授种植技术、管理方法,着力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
“以前发展产业感觉像无头苍蝇,运气好点,收成可能好点,运气不好难免会亏。但通过和农业专家、培训教授的探讨请教,进一步掌握了种植技巧,遇到问题也能科学化解了。”目前,杨会强的蔬菜产业已步入正轨,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从12亩扩大到了50亩,年产值增加到30万左右。
说起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带来的好处,致富能手瞿阳感受同样很深。瞿阳是桐木坪乡蜜蜂养殖厂负责人,通过自学技术开始创业养蜂,虽然项目慢慢上路,但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
“以前,养蜂技术靠网上学和书本学,经营、销售、管理理念更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政府组织培训,既可学习专业技术,更可掌握管理经营理念,又可认识行业人士拓宽市场销路。”瞿阳搬着指头笑着跟笔者介绍培训收获。
目前,瞿阳充分利用培训所学知识,注重从蜜蜂养殖到蜂蜜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蜂王浆、荷花粉等蜂蜜系列产品,有效保障蜂蜜成色,现每斤蜂蜜可售价200元,系列产品远销苏州、贵阳、深圳等地,带动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培训提升综合能力,思路一变天地宽
“我们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农村人才存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分类培训、按需培训,做到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目的就是进一步提升农村人才参与改革、助力发展的能力水平。”碧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刘芳说。
在培训内容上,碧江区以“学有所获、学用结合”为目标,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学员类别,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合作社经营理念、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实用性知识开展,采取理论授课、典型分享、座谈交流、实地教学等方式,着力提高培训实效,让学员真正学到工作和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结业后能真正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和发展中去。
“培训班不管是理论课堂还是实地观摩,课程都能紧贴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我系统学习了新时代农业园区管理经验,回来后,把所学运用到了葡萄园的管理中来,通过规范化的管理、精细化的操作、市场化的运营,园区效益越来越好,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效果也越来越大。”茅溪村葡萄园负责人向娅萍说。
在向娅萍所经营的茅溪村葡萄园,笔者看见500余亩的农业坝区瓜果飘香,50多名农户正在园区采摘葡萄,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让整个园区运作有序、生机勃勃。
“农业园区如何做大做优,如果单纯凭经验办事,不走出去学,往往容易和市场脱轨,掌握不了最新的发展动态。”向娅萍在带着笔者参观的时候边走边说:“培训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拓宽了发展格局、转变了发展思路,可以说是思路一变天地宽。”
在向娅萍的带领下,茅溪村葡萄园区抢抓农村产业革命机遇,依托平坦的地势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紧扣“四季有果”的目标,按照“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四季有果、四季有菜”,成功将葡萄园打造成了集果蔬采摘、休闲旅游、农家体验为一体的农旅一体化产业园。目前,园区年收益可达600万元,解决固定就业50人,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20000元,为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62500元。向娅萍葡萄基地先后荣获“贵州省五星级巾帼示范基地” “贵州省三星级家庭农场”“农业部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据了解,碧江区围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在坚持深化“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上,把增强农村人才抓治理、抓项目、抓发展的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训、“三变”改革创新培训、合作社经营理念培训、农村金融服务培训、春晖社建设业务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培训等7大类别培训,有计划分层次高质量开展农村人才培训,把基层一线农村人才普遍轮训一遍,在农村基层中发现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新时代农村人才。截至目前,碧江区已培训各类乡土人才700余人,参与市级培训13期,培训425人。(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