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百年|蒲汇塘边走出的浦南特派员

欢迎收听《初心百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一周年,七十一年来,神州大地沧桑巨变,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此刻,我们更不能忘了,在民族存亡的关头,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冲锋陷阵,抛洒热血的英雄们,是他们奋力让黑暗的中国走向黎明。

播讲|陆缨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蒲汇塘边走出的浦南特派员——黄竞之》的故事,作者郭利民。

黄竞之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市培进中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戏剧学院附中,有一位黄竞之校长,因她脸色较黑,常常穿着乡下老布衣服,满口本地话,调皮的学生干脆给她起了个外号“乡下校长”。当时我也在培进中学读书。

“乡下校长”看上去很土,但全校的老师都很敬重她。有一次我们在教室里闹得教英语的端木老师没法上课,气得她扭头出去了。正巧“乡下校长”路过,立刻进来站在讲台前,她铁板的脸上皱起了眉,然后说:“如果别的老师课上不下去,我会批评他。可是端木新民老师的课上有纪律问题,肯定是你们学生不对!”

我们刚要起哄,留级的高个子同学直向大家摆手,而班主任也满脸严肃地走进了教室......

狠狠挨了顿训以后下课了。留级的那个同学摇摇头说:“你们知道什么呀?‘乡下校长’,当过杨浦区副区长,老革命,双手能打盒子炮,抗战时在七宝和青浦是有名的‘双枪老太婆’!”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但是从其他老师那里我们知道了,她被罢官是因为大跃进时对报上登的“亩产万斤”粮有不同看法,说“我是从乡下来的,一亩田里出不了万斤粮食呀。”

“乡下校长”看起来土,抓教育质量却很有一套,以至于当时培进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屡屡考进名校。1964年,我们和上海管乐团合作的“培进之春音乐会”上了广播电台,女生本地话演唱的《六样机》、《我是个公社的饲养员》也在上海电视台播出。课余活动能够这样有声有色,令大家惊叹,这些都是“乡下校长”的功劳。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在1927年,“乡下校长”就以全县第五的成绩被录取,进入江苏省松江地区的七县女子师范学习。1932年夏天,年仅十六岁的她就被分配到七宝明强小学任教了,是名副其实的内行管学校。知道这些以后,我们都服气了。

2000年,我业余编写《梅陇史话》时,搜集到了“乡下校长”不少资料。这才知道老校长黄竞之原名黄勤志,又名黄雅琴,1916年出生于上海七宝镇蒲汇塘边一个小商人家庭。1927年前后保送进江苏省松江的七县女师学习。1932年夏天,她在七宝明强小学任教以后,在这里结识了地下党同志姜文奎,并在这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七宝明强小学有着鲜明的红色印记。抗战前后,明强小学一度成为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堡垒,党员们像红色的种子在明强小学不断发芽、开花、茁壮成长,引导许多青年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8年,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低潮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倪雪红、盛幼宣以教员身份为掩护来到明强小学任教。盛幼宣在大革命时期参加过由周恩来等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蒋介石叛变以后,又追随周恩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队伍被打散后才潜到七宝地区。倪雪红和盛幼宣带领学生上街游行,高喊“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使革命的号角在古老的蒲汇塘畔初次响起。他们还利用课堂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教唱革命歌曲。

1929年,参加过奉贤庄行暴动的中共地下党员庄旦和钱芬来此任教。1930年,姜文奎、姜杰兄弟在明强小学建立了中共七宝地区党支部。他们以学校教育为掩护,宣传革命道理,培育进步思想,输送革命人才。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学校组织“明强校友会”、“七宝青年联谊会”等宣传革命,教育青年与日寇、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殊死斗争。

黄竞之到明强小学以后,地下党组织就认定她是一颗红色好苗,姜文奎的推荐让她开始接触进步书籍、杂志,像《莫斯科印象记》、《红旗》、《新生活》等。久而久之,黄竞之萌生了跟着党组织干革命的想法。她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党组织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黄竞之的第一个正式任务是收藏和转发组织的外地来信,并在七县女师同学和同乡中开展抗日救亡、共产主义的宣传教育。她刚开始不清楚寄来的文件是什么,收到的都是些《弥陀经》之类的佛经,而且都是一张张泛白、乍看没有任何笔迹的白纸。后来才明白,从反面拆开文件,将用水稀释过的碘酒棉花轻轻划过白纸,立刻就能呈现出一行行整齐的文字,拆开以后还可以再装订起来。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她常常把党的文件藏在泥菩萨的肚子里。

1939年,黄竞之和妹妹黄平之以农村小学教师身份作为掩护,奉中共青浦工委派遣去和尚泾一带开辟工作。他们在当地发展了多名秘密党员,还拉起了一支抗日武装。为了发展抗日武装力量,黄竞之还亲自用竹篮子运送短枪,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把武器藏在关系户的柜台下。

曾经担任浙江省温州军分区副司令员的肖斧同志,就是黄竞之当年亲自发展培养的。肖斧清楚地记得:1941年,自己十八岁那年,有个姓黄的女先生。穿着天蓝色士林布旗袍,来到奉贤新寺的吴家宅,使他的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

黄先生就是黄竞之同志,当时用了她妹妹的名字黄雅琴。肖斧曾这样回忆道:

黄先生早先一直在青浦地区工作,参加过农民协会、教工索薪运动,举办过新文字学习班。1940年春,青浦的青东地区——松沪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活动的地区,遭到日军大屠杀以后,部队和地方干部奉命撤退。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撤退到了苏、常、太地区,其他地方干部另行分配他处,黄竞之就是其中之一。她和其他两人来到浦南开辟工作,担任中共浦南工作委员会委员。黄竞之接受新的任务以后,先到叶榭地区做了一段时间的开辟工作。黄竞之的妹妹黄雅琴随青浦部队转到了苏、常、太,姐妹俩都是松江七县女子师范毕业的,只是姐姐比妹妹高一个年级。黄竞之在翻阅其妹妹的同学通讯录时,发现了我表姐汤英就住在浦南地区,便冒用了黄雅琴的名字,由汤英陪同来到我家。黄竞之第一次来我家时,她身边带了两本书,一本是《今日的苏联》,另一本是《皖南事变》。她是很会做宣传工作的,除了向我宣传苏联的情况以外,还介绍了新四军的情况。她讲到新四军是抗日的队伍,打仗非常勇敢,还征求我的意见说“愿不愿意参加新四军”?我当时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早有抗日之心,又经她这样一宣传,我怎么会不愿意参加呢?她听了我的要求说:“我帮你去想想办法看”。后来我才理解,她是去向上级汇报,只是在我面前“打过门”。她出去了一些天,回到我家后,再也不说我参加新四军的事儿了,只说“暂时去新四军还不行,先在这里办个学校”。

听闻要办学校的消息,肖斧的哥哥毓章当场就赞成,并请黄先生在家吃住。不久,离吴家宅两里地,因抗战爆发而停办的湖油车小学便重新办了起来。刚开始时只有六个学生,后来肖斧协助黄竞之挨户去动员,学生才多了起来。到1946年底,发展到有两个教室、三个教员的规模。黄竞之就吃住在肖家长达五年之久,全家都叫她“黄先生”,她喊肖斧“明弟”。

肖家成了黄竞之的秘密工作点。党内来往的同志很多,年纪轻的就说是肖斧的同学,年纪大的就说是肖斧的先生,有的则说是黄先生的表弟、表兄。

年轻的肖斧不断得到教育、帮助。1941年七、八月间,他被黄竞之发展成为共产党员,他们在胡油车小学里举行秘密入党仪式,黄竞之用粉笔在玻璃窗上画了一面党旗,大家就对着这面党旗宣誓。

后来肖斧先后介绍陈其美、汤火泉入党,胡油车成立了支部,肖斧任支部书记。在黄竞之指导下,肖斧成功建起了抗日武装,尽管环境很困难,他们的队伍屡散屡建,不断有同志牺牲,但一直坚持到了抗战胜利,又在1949年中迎来了家乡解放。而此时黄竞之已经是奉贤县民运部门的负责人了。

就这样,蒲汇塘边长大的进步青年黄竞之公开了身份,精神抖擞地走上了大上海的街头,与陈毅同志领导的华东野战军胜利会师。

隔热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