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丰】非遗文化

广丰木雕

01

广丰木雕

广丰传统木雕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唐代,广丰传统雕刻就见诸建筑装饰。宋元时代,广丰建筑“三分”的上分——梁枋柱头装饰雕刻已经自成体系。现存的明清建筑群管村文昌阁、嵩峰十都大屋和龙溪祝氏宗祠,建筑中精妙的木雕工艺被誉为“海内一绝”。它们融汇了皖、浙、闽、赣古建筑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出江南古建筑的传统艺术风貌,展示了江南建筑发展的轨迹,为研究明清时期江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族和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广丰传统木雕博采众长,特色鲜明。它以江西木雕文化为基础,融合浙江东阳的平雕和福建的圆雕于一体,形成了刀法细腻、依形造势、注重神态表现的特色。作品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系列,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人物创作上继承了传统人物的工艺,又对现代人物的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在山水木雕的创作上,借鉴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特色,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广丰木雕有着自己独特的雕刻技艺和非凡的艺术造诣。一是雕刻选料十分讲究,以香樟木为主要原料,兼用花梨、紫檀、沉香、檀香、金丝楠木等珍贵木料。香樟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过去香樟木大多用于雕刻佛像、建筑庙宇,雕刻龙灯、牌匾,制作屏风和家具等,经过历代艺人努力,现在香樟木雕品已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工艺品。二是从技法而言,广丰传统木雕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工序繁杂,自成一体。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必须经过选材—构思—下大料—打粗胚—打细胚—修光—开脸—修手脚—磨光—油漆等工序。在雕刻技艺上,又细分为圆雕、浮雕、根雕三大派系。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作品空灵剔透、玲珑精巧、雅致美观,并产生动感。

圆雕的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与装饰性,也有具体与抽象,户内与户外,架上与大型城雕,着色与非着色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的运用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石膏、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作品多用于喷泉或花园及室内。圆雕作品时间越久,其颜色越深,就越给人以历史古朴的美感。在众多的木雕雕刻作品中,广丰木雕人创造了许多堪称重量级的艺术品。如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广丰工艺厂雕刻的大型落地台屏《井冈山五大哨口》和《黄洋界》两幅作品,震惊了当时全国木雕界。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

浮雕的题材则更为丰富,花卉、人物、动物、几何图案、云龙等皆可作为素材,多采用镂空雕和高浮雕。人物雕刻多为神话传说、神仙圣人,有财神送宝、八仙庆寿、寿星献桃、福禄寿喜、二十四孝、牧牛图等。动物雕刻如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白鹤盘松、鲤跳龙门、双凤朝阳等。花卉雕刻多为写实,有的打乱花序节令把春夏秋冬名花和谐地雕刻在一起,如荷花、牡丹通过凹凸的雕刻手法,形神兼备,雕出“繁花四时香”效果。无论何类体裁,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刻工细腻精巧,布局疏密得当,以镂、透、衬、比的艺术技巧雕刻而成。嵩峰的“十都大屋”,龙溪的“祝氏宗祠”,广丰城区的“文昌阁”“状元坊”等,均以浮雕为主。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

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近三十年来,广丰木雕技艺,尤其是根雕技艺的质量突飞猛进,得到大幅提升,令人称绝。花鸟、动物雕刻方面更是被业界高度认同,涌现出一批根雕大师。

龙溪祝氏宗祠建造技艺

02

祝氏宗祠

龙溪村位于广丰东北边缘,东与浙江省江山市接壤,南临福建浦城,是赣浙闽三省交界之地。村庄古色古香,青砖黑瓦,层层叠叠,“祝氏宗祠”“文昌阁”“水仙阁”“江浙社”等明清建筑飞檐凌空,板角高挑,气势恢宏,在晨光烟岚之中时隐时现,充满诗情画意。

在众多的明清古建筑中,祝氏宗祠是建筑艺术的瑰宝。祝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占地2500多平方米,中间历经三次增建与修整,至清咸丰九年(1859)全部完工,为山字形重檐歇山顶古典建筑。院落宽阔,内列三进,自南而北,前厅、中堂、后厅一线排列,内置戏台、跑马楼、厅堂、厢房以及“崇德”“报功”两寝。

前厅倚门而进,建立着一座巍巍戏台。台前左右各立一根方形石柱,上置一对戏珠石狮,形象生动,雕工精致。台两边的雀替张牙舞爪,威震百邪,台中的木板屏风镶嵌戏神画像,各种造型别致,制作技艺高超,俨然一座木雕陈列馆。古戏台前台逢节演剧,后台壁板上留下历代戏班的题词,极具珍贵戏剧史料价值。

戏台正面是天井,宽敞明亮,为大众看戏的剧场。天井后面是中堂、后院和后堂,中堂面阔五直,供族人祭祀及宴会所用,后院两侧左有“崇德”设灵台,敬奉历代祖先灵牌,右为“报功”置祖先功名禄位图像,后堂又有厢房。后院“报功”前有一罗汉松,形如宝伞,擎天而立,树干苍老而遒劲,形状十分好看,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树龄。

祝氏宗祠的营造技艺继承了宋代以来民间木作遗风,梁架结构多用穿斗式结合抬梁式,斗拱、门窗、板壁等全用木制,建筑结构采用厅、间结合的大院落式建筑布局。整座祠堂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清一色的花格门窗,古色古香。天花、藻井、雀替、斗拱以朱漆彩绘,赏心悦目。四周廊庑门窗,雕画着一组组花鸟禽兽、人物故事,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吉祥如意,反映了家族自然和睦,孝亲事国的美德与理念。其建筑技艺独具一格,融汇了皖、浙、闽、赣的古建筑风格,被誉为江南古建筑典范。

2008年,龙溪祝氏宗祠建造技艺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祝氏宗祠是宗族公共场所,集祭祀、聚会、娱乐于一堂。每年春节,家族同拜、中堂设宴,戏台演剧,男女聚欢,老幼欢乐,处处展示着中华传统礼仪。

洋口海参饼制作技艺

03

海参饼

洋口海参饼,又名排饼,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糕点,大约清道光年间(1821—1851)开始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是广丰糖坊业的知名品牌,家喻户晓的平民食品。

海参饼原料以面粉为主,配以白糖、面粉、麦芽糖、碱粉等,经和面、发酵、搅拌、揉匀、切形、蒸烤、成品、熏干、包装即可出售。其制作工序大体分三个阶段:

(1)发酵。先将五种配好的原料加水揉成面团,待发酵八九个小时后,放入面机中搅拌,成为面团,后搓成大小相等的球形团子,四个一组,连成一排,形似海参,再用刀切开两半,按住相粘,即为成品。

(2)蒸烤。饼坊特制烤炉一座,炉内燃烧炭火,一个个成品分别贴在炉壁上,再向炉中浇下一碗冷水,水火相撞,放出腾腾蒸气,盖上炉盖,成品在炉内蒸烤十余分钟便烤熟。

(3)熏干。取出烤熟的排饼,放入另一烤箱中熏。经过一昼夜的炭熏,慢慢转干发脆,便可出箱包装。

海参饼制作以洋口镇为中心,盛时全区各地均有饼炉作坊,且长期生产不衰。即使在中西糕点纷繁的今天,它仍以价廉实惠、食用方便、利气生津、消积化食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是人们探亲访友送礼之佳品。在广丰习俗中,每年端午节亲戚送礼,必备排饼,包装成方形梯状,缠以红绳,贴上红纸,既喜庆,又朴素大方。约定俗成,家家如此,代代相传。

海参饼制作技艺2013年入选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尖斗笠制作技艺

04

尖斗笠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古诗词中,斗笠多为文人墨客归隐山野、闲云野鹤的象征,别有情趣。其实,广丰人对尖斗笠有着独特的情感。田间地头劳作时戴着,吃饭聊天时戴着,听乡剧社戏戴着,进城做客也戴着……一顶顶尖斗笠穿行于乡间田野,活跃于大街小巷,传递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据《广丰县志》(方志出版社,2005)记载,广丰尖斗笠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前后,由福建传入。

广丰尖斗笠制作技艺,既传承了福建斗笠工艺的特点,又根据本土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加以改良,形成尖顶窄檐的独特造型,具有轻便、通风、凉爽、风刮不掉等特点。

尖斗笠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良,工序分别是:选竹、破篾、刨篾、织胎、选笋壳、卷笋壳、棚(盖)拉(斗)笠、封尖、穿拉(斗)笠箍。整个环节贯穿着劈、拉、插、锁技巧,每一道工序均有独特的技艺,是展示广丰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传承价值。尖斗笠制作技艺于广丰全区各乡镇均有传承,目前生产和传承地主要集中于桐畈镇与泉波镇。

广丰尖斗笠已经成为广丰人形象的重要标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尖斗笠发展的高峰时期,从业人员曾达1000多人,年产量达到约10万顶,被誉为“指尖上掘金”。尖斗笠也是敢闯敢拼的广丰人的“标签”。80年代初期,广丰县实施“创业富民”战略,将劳务输出作为强县富民的突破口,提出“广丰经济要上去,十万劳力要出去”的口号,拉开了广丰全民创业的序幕。头戴尖斗笠的广丰人活跃于粤、浙、沪等改革开放前沿之地,形成浩浩荡荡“十万斗笠闯天下”的景象。久而久之,尖斗笠成为广丰劳务者的一种代名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广丰尖斗笠在草编凉帽、白布太阳帽的冲击下,其需求量正在逐渐萎缩。目前,广丰区加大了尖斗笠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2016年入选上饶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间棕编工艺

05

棕编

根据史料记载,广丰棕编工艺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此后两百多年经由永平乡杉江(今广丰区五都镇杉溪)俞氏一脉传承。该技艺主要流传在广丰杉溪、泉波、大南、桐畈、排山等乡镇。

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编技艺选材颇为讲究,以棕丝白嫩柔软、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为上。每年四月初,棕编艺人们将采集的嫩棕叶,用排针将叶划割成细棕丝,搓成棕绳,经硫黄熏蒸、晾晒、浸泡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备用。

棕编以编、扣、结、穿等技法编制成形象逼真的工艺品。如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将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交叉成为菱形,再用两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鞋、扇类产品采用密编法;帽、席等多用人字纹。用木、纸、泥模型编制的产品,其上多织饰花鸟兽等图案。装饰方法因物而异。有的棕编工艺品则用彩色棕丝以挑花、提花、织花等技法织成彩绘装饰图案。

广丰棕编初以编织生活和农业生产所需之物为主,如蓑衣、棕垫、棕鞋、斗笠等。后棕编工艺经代代演化,由传统的实用型发展到现代观赏型,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高端门窗品牌

高端系统节能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