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镇遗址的记忆
我县杨店街道原名称为故道镇。故道镇是原故道县,古道郡的遗址。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置故道县,辖今甘肃两当县、徽县一带,陕西凤县、留坝、太白县大部属汉中郡。
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古道县属陇西郡。
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古道县改属武都郡,原故道县分为河池、故道二县。
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改设固道郡,领两当县、广化二县。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设两当郡,领两当、梁泉二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河池郡,领两当、同谷、河池三县。
唐高祖乾德元年(公元995年)两当县城由原址故道移迁至广香驿(今两当县城)。
明洪武年将原故道改设故道驿。
清雍正七年又将故道驿改为故道镇,一直沿用止1949年。解放后1950年设古道区。
1958年改为西坡公社,1962年改称杨店公社、杨店乡、故道镇至今。
杨店街道之所以称为故道,因为它是自秦、汉以来汉中通往天水、凤翔通往阶州(宝鸡通武都)和进入四川的茶马故道,骡马驮队落脚打点的要道之一。
一九五八年以前,故道杨店街道非常繁华。它商铺门市林立,饭庄、旅店、发廊、匠铺、粮油米行、诊所药铺、茶行百货、棉麻布店、土产收购、各种小吃、骡、马、牛、羊、生猪市场,应有尽有。各种铺店门市的各类商琳琅满目,布满三里长街道。10米宽的主街道和两边各有3米的人行道场用石条铺成,两边的排水道是用石板铺成,千年的参天大树古柏古槐值立街道两侧。
每到逢集日更加热闹,四邻八乡的人们到集市来交易人来人往,有卖有买 ,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是两当县第二大经济贸易中心,也不愧为故丝绸之路,茶马故道的汉码头。如到峰年过节或逢庙会时,南街的三层城皇楼和北街的三层戏楼,每层都挂满大红灯笼,街道两边各商铺也都上挂各种灯笼,到夜间,灯火通明,五彩缤纷,真是另有一番景象。
故道杨店街道是我县仅有的一处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风格的古建筑街道。它全街两面铺面门市,全是清一色的木建筑的二层楼房。门面后边都是三进或四进的四合院,四合院内的主房大多是三厅二楼两厢房的建筑风格(五间房子的中间三间是客厅,两面是卧室或书房,楼房也住人)大红柱子、四扇门、四大开窗,雕刻成各种图案,每院都留有人行通道和排水道,大多数院内设有水池(防火用)最后一院留有后门,后门外是车马道,也叫后街。
因街道门面是用来做生意的,大部分的庭院都是各种作坊,有作药材加工的、造纸的、做炮仗的、做醋做酱油的烧锅酒房、纺线织布、存放货物等。有几条巷道都是以作坊的名称叫的如染坊巷、酒坊巷、炮坊里、油坊里、车家药铺里等。
故道镇街道的古建筑中,最为宏伟辉煌的,就是城皇楼,城皇庙的建筑群里。城皇楼建在南街头上,它是三层楼,底层是用大块城砖砌成的城墙,中间是大门洞,门宽有3米左右(只能走马车)高大约3米左右,是用城砖拱成上为半扇圆形的,大门内有通往东西两座庙院的拱门,墙脚下是用石板铺成的排水道,楼梯设在门道内。二楼和三楼都是木结构建筑,二楼和三楼用的是拾陆根通柱;二楼是四扇门,四开大窗子,门窗全是雕刻的各种图案,大柱子上画有图案,出檐子上瓦的各种飞禽走兽,二楼平台边上是一米高的女儿墙,楼内有神象,室内木墙上全是画象。三楼四面都是四开门,室内的大梁上挂有一口五、六百斤重的大铁钟,墙上也是各种图案,四面走廊边上装有栏杆。楼项四条卷檐上也是飞禽走兽,上边瓦着琉璃瓦。房脊上除各种各种飞禽走兽外,还有一个象小房子一样的建筑,剧老年人说:叫子牙楼。城皇庙建在城皇楼的东侧,建造时间不详。它的规模很大,占有五、六亩地,虽建造年代久远,但经明、清及后来的不断维修扩建,使得城皇庙和城楼同样,富丽堂皇,宏伟大气。城皇庙的大殿是五间,座北向南,内供有城皇、判官、牛头、马面等。下殿也是五间,座南朝北,内有十八阎王爷的坐像,东面庙殿有十多间,里面就是劝人们在世时,要多行善积德,忠义敬孝,不要作恶,不要欺男霸女,欺行霸市,违害民众等故事。有在人世间作了坏事的,死后要被十大阎王们判:拔舌挖眼、倒推研磨、拿锯把人解成肉条等,非常吓人。西殿中间是进院内的大门,两边一面供有山神土地,一面是庙里的道长和道人们住的地方。庙院内有四株千年古柏大树,院子中间有一拱人们烧香用的大铁香炉,长约有3米,高有一米。
各大殿的出檐下的大柱子都有做个细腻、技艺精湛的雕刻出的龙,盘在上面,门窗都雕刻出各种图案很好看。
城皇楼的西侧是文昌庙,座北朝南的五间上殿内供的是孔子的坐像。东西两厢各有十多间房子,是书院,明、清时供学生念书的地方。它的院子也很大,院内有两株千年古槐,和两株古柏,院子的中间建有一座高有六米的二层八角形大凉亭,供学子们休息乘凉。大门上挂有一块大牌匾,是写的贡生院或贡院,我记不清了。据李世林、杨茂林、杨永发、龙宗尧等老人们说:这个书院在明、清时代,出过许多进士和举人、秀才,其中杨家车马大店的杨家,出过几名知府和县令,清朝中期杨家一名进士在杭州任过知府,龙家有两人分别任过湖北、四川等地的知府(龙家坪、豆坪的龙姓都是杨店街道龙家大院一族)(田永、大庄、郁庄、石马等大队的杨姓,都是杨店街道杨家车马大店的一族),龙家大院、李家车马店、杨家车马店分别出过多名县官,所以有句顺口溜叫:“下了马灵坡,杨店的县官比驴多”(指过去到清明节时,在外地做官的人都回来祭祖,杨店街道的官桥、车马很多)。清朝末期时,李家店还出了名四品道台。民国时,李家又有一人任过甘肃省参议,有一人是上校军官(分别是李玉存他爷,李天申他爸)因为这坐文昌庙出过许多人才,所以经过几大家族和申士,富商们的不断维修,到五八年前,还保护的非常完整。
戏楼建在街道的北头, 也叫鼓楼。它和城皇楼的建筑风格一样,也是三层楼,不过用途不一样。中间有通往南北的大门,两边各有一间大房子,是牙行办公的地方(即现在的市场执法队),二楼是唱大戏的舞台。舞台两面是演员化妆和休息的地方。三楼是四面开门。有人行走的平台和栏杆,楼房的中间立着一面一人多高的大鼓(我小时候和伙伴们上去玩时,已没见鼓了)。出戏楼往北走一百多米处就是观音庙建筑群,它的占地虽无城皇庙大,但同样建的富丽堂皇,雕梁画栋。五间大殿内供有观音坐像及四大天王,下殿内供着小白龙王像,两边的厢房及大门牌楼都很讲究。庙门前有座大石桥,叫善桥。观音庙的西面就是杨店的杨家车马大店,它占地大约十亩地左右,它前排门面是饭庄,中院是客房,后院是骡马圈(现在杨店中学)。
杨家车马大店的历史久远。据原我县农业局局长杨友龙同志在一九七五年考证说,和原陇南地下党员、石马坪大队党支部书记杨茂林老人(一九七四年讲说)住在杨店街道的杨永发(解放前任国民党两当县警察局警长)老人在“文革”中讲说“杨家的车马大店在宋代之前就已开设”。所以才有“先有杨家店,后有两当县”之说。
再往西面就是杨家大阙,杨家大阙占地也有十多亩。因杨家在明、清时,出过很多举人、进士、县官、州官、大阙的牌楼、牌坊、石狮、石马、石兽等都建的很有气势(现在粮管所、法庭、村委会所在地)。牌楼前后都是大柏树,每逢过年和清明节时,杨家的后代有近千人前来祭拜。
一九五八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叫“一大二公”,天水地区把成县,徽县、两当县三县合为一县,叫徽成县,把原两当县的左家乡、张家乡、西坡乡、泰山乡、兴化乡、故道区合并成一个人民公社,叫西坡公社,社址设在故道镇街道,公社的办公机关设在刘家大院(原刘志龙家)。公社的领导干部大部分都是来至徽县、成县的人。其中有一名姓张的是副书记,他乘书记和社长去天水开会之机,下令让外县来大闹钢铁的人,拆除城皇楼、戏楼、城皇庙、文昌庙、观音庙,砸烂铁钟、铁香炉,砍伐了所有店院的千年大树,拆除故道街道的石条石板,砍伐街道两面的古树,砸烂杨家大阙的牌楼、牌坊、石狮、石马、石兽。杨店街道的人们苦苦请求这位姓张的不要破坏历史古迹,不要砍伐千年古树,这位姓张的领导就是不听,群众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徽成县,待县上领导打电话制止时,故道的千年历史文化遗产,明清时代风格的古建筑文物,全部毁于一旦,仅有六株千年古树未被砍掉。想来实在是让人心痛和气愤。虽然上级罢勉了他的职务,受了处分,但是被这个历史罪人毁灭掉的千年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再也无法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个人在文革中竟要求平反,还自称是破四旧的英雄,后任过手管局局长)。
作者:李志俊 本文原载于《广香河》2019年第2期
监制:刘海军 责编:张彩娥
编辑:屈 鹏 校对:陈芄蓉
欢迎大家积极投稿,投稿邮箱:ldfb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