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果乡】有声书 ——《陕北记忆》之箍窑

从我插队时第一次见到窑洞,到参加工作后,去陇东、晋北、豫西等全国各地窑洞分布密集的地区考察,得出的结论是:陕北的窑洞最正宗。

插队来村后的当年春上,政府给队里拨来的知青安家费下派到村里,每人240元,其中80元是给知青安置住房的钱,40元是购置农具和生活用品的,120元是第一年的生活费。要想安心必须安家,知青窑洞随即破土动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我这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又自然而然地去打洞了。大家一定纳闷,箍窑和打洞有何干系?各位看官,稍安勿躁,且听我慢慢道来。

陕北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就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练就了陕北人适者生存、随遇而安的顽强生活能力。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但大同小异,只是由于用材、地形和经济状况的原因而各有差异,从而体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当时我们村大体上分为土窑洞和砖窑洞两种。我们插队时,土窑洞是陕北人民最古老、最简陋、最常见的居所。农民在厚重的黄土坡上一镢头一镢头地劈下一个平面,然后再顺着山势挖出一个拱形的洞来,洞口垒起门窗,用木条编成栅栏挡住风,就成为陕北人祖祖辈辈用以御寒、栖身的家居住所。这种窑洞用料少,用工省,但是粗糙简陋,为家境一般的村民所居。砖窑则不同,一砖到顶、通体四周全部是用砖砌成,这种窑洞一般宽、高各3米,进深8至10米,窑面装有木制门窗,整个窑洞宽敞豁亮,整洁大方,家境殷实的人家方有能力打造。砖拱窑各地都有,但最典型,最具特色者的为陕北南部渭北地区的砖拱窑。处于这一地带的洛川塬上因石头缺乏,又缺少石工,少有石拱窑。但得黄土这种生土建筑材料之利,烧砖箍窑甚为普遍。不管是土窑、砖窑,由于有陕北高原厚厚的黄土层覆盖,既能保温、又能隔热,所以冬暖夏凉。加之这里的土质粘性大,渗水率差,直立性强,挖出来的窑洞不容易垮塌。而且与其它民居建筑方式相比,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有占地少,不破坏地貌,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建造成本低廉等的特点。所以窑洞,这个来自远古时期人类居住的建筑形式,被国际建筑学家们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之一。陕北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种地放羊;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的深层文化。

土窑实际上是直接继承了原始人穴居的传统,在山崖上挖洞而居。最常见的窑洞要数崖窑,多是在向阳避风的天然土壁上挖出窑洞,安上门窗而成。设计随意,开凿简单,冬暖夏凉, 十分适宜居住生活。到我们插队时,农村的窑洞正处于由土窑洞向砖窑洞的过渡期。不过我还是有幸观看了几孔土窑洞的修建情况,粗框地记下建造过程:劈窑面、挖窑洞、斩窑面、打烟囱。

——劈窑面:新窑选好址后,就在陡峭的坡面上,先劈窑面、开硷畔。在陕北农村,硷畔是庄户人院墙外大门口的一块平地,长不过丈余,与窑洞崖面大致等宽。拉不起院墙的穷苦人家,其硷畔与庭院没有明显的界限。人们按照划好的线,从山体上切挖下去,然后把切挖出的土直接推到沟里,显出窑面雏形、露出硷畔位置。

——挖窑洞:就是从山体里向外掏土。不过挖窑洞是个技术活。没见他们照图、没见他们拉线、也没见他们掉铅垂,全凭眼力,一镢一镢地刨,一筐一筐地向外运,没有几天一孔窑壁直挺、窑顶浑圆的规整窑洞便呈现在人们面前。

——斩(zhǎn)窑面:就是把已见雏形的窑壁,精凿成笔直平整的窑面,要先在已近垂直的窑壁上开凿出能站脚的台阶,然后贴身站在这一脚宽的台阶上,用小镢头一点一点的劈斩窑壁,全凭眼、手的功夫精雕细刻,打造出光鲜笔直的窑面。

挖好的土窑洞,最后两道工序就是安门窗和打烟囱了。前者好办,后者我至今弄不明白,窑匠是怎么把窑中土炕里的烟囱,从几丈高的窑背上捅出去的。我只知道烟筒会由于烟筒顶部的风压,给烟筒一个很强的抽力,从而使烟从灶中流出进入炕洞,并会通过烟道中预留的小洞在烟道中左右窜流,在这过程中对炕体进行加热,最后顺着烟筒排出炕体。土窑洞里不烧炕是不行的,一则冬天冷。二则窑里潮,没有烟熏火烤,土窑会塌的。

给知青住房款一到位,村里毫不迟疑,立即筹措两孔新窑洞的开工。乡亲们可不是给我们打的土窑,那可是响当当、明晃晃的砖窑。箍砖窑在村里是项大工程,出动劳力不少,我也被列入其中充当小工。我作为箍窑大军的一名劳力,参与了箍窑的全过程,箍砖窑与挖土窑截然不同,亲力亲为让我大开眼界:先找到一块适合箍窑的山头,一镐一锨地挖出窑洞形状的土坯子,即纯为以黄土为实心的拱模。然后根据在拱模划定的拱形线,修定模体。黄土自底部堆起,一直到顶,边堆边夯,务令其坚固牢实,以免窑形走样。最后,则以锨背拍打,拍好实心土券(xuàn)呈半月形,浑圆光亮,尺寸丝毫不差,蔚为壮观。窑券拍就即正式进入箍窑的阶段,就是把砖一层一层地靠窑券摆上去,名为“干摆”。此时方显窑匠的本事:从前到后砖缝必须是笔直的一线,而从左右看,又必须是错开茬口,以求整体的协调稳固。这一带的砖拱窑不讲究里面裹泥,砖缝始终外露,人们品评砖拱窑的结实、美观,就看其前后是否一线,左右是否错茬。砖摆齐后,外弧的一面以破碎瓷片为楔插紧。为的是整个砖体不走样,形成一体。窑主把家里不知存了几辈子的破瓷烂碗片,一点一点地塞到砖缝里。摆砖已毕,插楔完成,继而灌浆。人们将一担担水和黄土搅成的黄泥汤,担到窑体上、灌进砖缝中,瓷片穿插,泥水浇筑,使这个庞然大物浑然成为一体。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砖窑内的土,全部挖出担到窑背上,土挖尽窑即成。后来我当了隧道工,继续干老鼠打洞的活儿,才知道陕北箍窑竟是如此的原始。

插队当年的入秋前,我们队知青的窑洞大功告成。据说给我们知青箍的这两孔砖窑,是我们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的第一批新窑。只可惜我在入冬前,屁股还没把新窑的土炕暖热时,又踏上了修筑战备公路的征程。也许正是由于享受“暖窑热炕”的时间比参加筑窑的时间还短,杀了半天猪却没吃到肉,所以我对陕北的窑洞更具有别样的感情。

陕北窑洞,堪称黄土建筑之奇、民居文化之宝、神州景观一绝。它敦厚朴实,随处可见,却不事张扬,从不炫耀;它背靠高山,脚踩大地,却坚固无比,岿然不动,与黄土高原浑然结为一体,深深扎根在百姓的心窝里,也永远构建在我的脑海中。

作者简介

吴钧,中共党员,祖籍山东。1948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洛川插队,做过民工、当过工人,20世纪7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曾在多家媒体先后担任记者、编辑、主任、副总编等职务。出版著作:《峡谷长虹》(与他人合作)《描绘彩虹的人》《策划学原理》《陕北记忆》《行走阡陌》等。

朗诵者简介

瑞轩玫瑰,原名葛玲,北京人,本科学历,科技公司财务主管。多家朗诵平台主播、主持人。

心语:在诗与远方的世界里,热爱生活是我恪守的信仰,开朗活泼是我性格的标签,嫉恶如仇是我对不公与邪恶所执有的原则立场。

《陕北记忆》带我穿越时光的长河,伴随着那片古老土地的历史与记忆,我仿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那里的人们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他们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内心的共鸣,激发了我对陕北的深深热爱。我沉溺于美好的诗句中,让艺术的火花在我的声音中绽放。

作为一位朗诵者,我希望用我的声音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唤醒人们美好心灵的共鸣。无论是忙碌的日常,还是灵感的涌现,我都坚守自己喜爱的朗诵艺术,用声音点亮每个人的灵魂之火。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与远方的世界,用文学的力量凝聚起更多的温暖和力量。

我是知青的后代,我用崇敬的心情追寻着长辈的艰苦岁月,我以时代的目光探索着长者的往事今生。向各位知青前辈致敬!向曾经养育和激励他们前进的延安父老乡亲们致敬!

高端系统节能门窗

隔热门窗

铝合金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