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诜铺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18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村东、北有双泉水河环绕。西与辛寨村相连,东与龟山子村隔河相望,北临长深高速公路(长春至深圳,在建),南临东红公路。聚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
清初,胡氏立村,开一店铺,因取村名胡家店。相传乾隆帝二十八年南巡路过该村,并夜宿店中。遂易店名曰龙诜铺。村名从之,延续至今。
解放前,村内大街小巷按照龙的形象设置,主大街从西门呈半圆形通向南门,即为龙身,南门外200米处,路旁有对称的两个大湾,象征龙的两只眼睛,四条小巷对称排列,恰似龙腿,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
胡氏立村后,赵氏、林氏、刘氏、尹氏、张氏等先后从山西等地迁入。经世代繁衍生息,全村现有林、张、刘、李、孙、吴、尹、赵、胡、于、徐、王12个姓氏。其中,林氏占全村总人口的51%,张氏、胡氏占总人口的10%,孙氏、尹氏各占总人口的9%。全村共331户,1049口人,均为汉族,5户信奉耶稣教。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仁寿乡良善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蒋峪区良善社;1930年属第七区良善乡;1952年属第八(蒋峪)区黑洼乡;1955年成立农业初级社,1956年属辛寨区黑洼乡;1958年1月撤区并乡,属辛寨乡,9月成立辛寨人民公社,属之;1984年社改乡镇,属之。
全村耕地总面积980亩,其中粮田面积770亩。境内多为沙质土壤,岭地占总面积的60%以上,俗称南岭、东岭、小北岭、大北岭。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玉米、小麦、地瓜、小杂粮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立足当地资源,调整种植结构,将良山十年九不收的山岭薄地及荒坡200亩建成李子园,现总产达5万公斤,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因地制宜种植桔梗、丹参等中药材,常年种植面积120亩,正常年份亩均收入2000元。
家庭养殖以传统禽畜猪、鸡、鸭为主,其中较大规模的有40多户,正常年份户均收入1至2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工商服务业涉及机床加工、电气焊、木器加工、铁门铁件加工、铝合金门窗加工、水泥予件制作、车辆修理、餐饮等各行各业。林学金创建龙江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产品经销全国各地,效益显著。2007年,经理林学金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朐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孙希平建起陶瓷厂,设备齐全,质量可靠。民营企业的兴办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吸纳近200名劳动力,收入高者日均80至100元,低者40至60元,成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建筑装修业是该村发展较早、从业人员较多的行业,从业人员达60多人。
村有汽车、农用车67辆,拖拉机12台,收割机、脱粒机、粉碎机7台。
村自古缺水,靠天吃饭。70年代末,打机井8眼,80%的耕地得到灌溉,保证了粮食的稳产和高产。2009年春,在市委统战部和民宗局包村工作组的鼎力帮助下,投资50万元,对村内5条大街全部进行水泥硬化,硬化面积7000平方米;新修北河桥,并对东河桥实施了加固;全村用上了自来水;主大街安装了路灯。
1975年夏,全村通电,户户用上了电灯。村民吴为祯第一个购买电视机,其院每晚挤满观看村民,村人对电视机、电视节目有了初步认识。随后,电视机、DVD、洗衣机、电冰箱、电脑等家用电器陆续进入农户。
1976年,实施新村规划,拆除了茅草屋,盖起了统一标准的砖瓦房,并从木格门窗逐步转换为铝合金门窗,地面砖铺设地面,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同时,规划建设了1条宽9米的东西大街,4条宽7米的南北大街,住房前的小巷按6米宽建设,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20世纪40年代,益都通往穆陵关的公路从村中穿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因此1951年刚成立的供销合作社、烟叶站、粮所设在该村,1957年底,撤区并乡后,迁址辛寨乡政府所在地辛寨村。
1952年,设全日制小学1处,教师1名,在校生13人。1997年,教师4人,在校生82人。1998年初,并入黑洼联小,2004年合并到辛寨中心小学。
1969年开始,实行合作医疗,社员免费治病,费用由生产队或大队开支,在张龙、辛寨、龙诜铺试行。1970年,设村卫生室,配医务人员1名。现有卫生室1处,配医务人员2名。全村98%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解放后,村人才辈出。孙延鼎,曾任浙江省宁波市检察院检察长;林学科,曾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卫生所长;林兆谦,现任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孙长平,现任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局长;林学治,现任安徽省地质队处长;赵新军,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保卫局副局长;张良才,现任云南昆明市43医院器械科科长;吴为幸,现任辽宁锦州市兴城海飞学院教练;胡广军,2007年被潍坊市农业局、财政局、职业学院授予“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称号。
1982年,村五年级学生尹文刚获潍坊地区乒乓球赛第一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有:林孝俊,1916年3月生,1941年入伍,战士,1944年7月在临朐毕家沟附近牺牲;尹学修,1911年4月生,1939年8月入伍,排长,1947年在益都县牺牲;尹学强,1917年3月生,1939年入伍,班长,1947年在蒙阴牺牲。
新中国建立后,升入大专、本科院校者112名。其中硕士生6名,博士生4名。林启才,在读博士,西安理工大学;张在红,博士,在美国学习;林召昌,在读博士,北京大学;林荣,在读博士,吉林大学。硕士是:尹文红、尹兴凤、尹文杰、胡庆杰、林金荣、尹文明。
村内原有4颗老槐树,树龄均在600年以上,其中,南门外老槐树开紫花,枝干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现仅存1棵。
村南门外原有一座老子爷庙,始建于明崇祯年,设正殿、偏殿,建筑精巧,气势宏伟。老子爷、元始天尊、南极仙翁、八仙众神仙塑像栩栩如生,庙侧古槐粗八围,参天遮日。有张飞勒马观槐之说。古历二月十五、六月十五、十月十五为庙会日。20世纪60年代,因年久失修,庙废圮。2006年,林学金牵头重修老子爷庙,庙址选在良山北麓。在众乡邻共同努力下,当年8月底竣工。建成后,庙会期间香火兴旺。
明代,各地设驿站,有水驿、马驿和递运所;又置急递铺传送公文。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临朐县城设总铺,下设伴冢(半中)、笼(龙)诜等12个铺,有铺司兵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