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层彩绘连阁陶仓楼,陶器,东汉文物,通高192厘米,面阔168厘米,进深78厘米。1993年河南焦作白庄6号汉墓出土。
七层彩绘连阁陶仓楼由主楼、附楼、院落、阁道等四部分组合而成。整座建筑模型各部分可分拆组装,构件多达31件。
七层彩绘连阁陶仓楼
主楼为七层仿木构建筑。第一二层为一整体,一层无门,较为严实。一二层间设有平座,一层外置斜坡式楼梯可通向二层平座。二层正面开有四个方形进粮口,周围阴刻细线。第二层上覆腰檐,檐下出挑斗栱。腰檐上置平座。平座正面雕刻出左右对称的几何纹组成的图案。第三层置于平座上。楼体前壁有两个长方形门,周边以凹凸棱纹刻出门框,无门扉。前壁与四角上部共出三根挑梁,挑梁上置一条正交枋木,枋木两端各承一朵一斗三升栱。三层一侧山墙开方形洞口,以承纳阁道的榫头。第四层直接坐落在三层上。前壁中部开一长方形门,无门扉。门左右开方形小窗。窗户两边雕刻有对称的网状菱形纹和对顶三角纹几何图案。四层顶覆腰檐,腰檐上置平座。平座正面雕刻几何形图案。第五层楼体置于平座上。前壁开一竖长方形门和一正方形小窗,门窗周围及墙面镂刻有凹凸棱纹、圆点纹和三角纹等几何图案。五层与六层之间亦无腰檐和平座。六层前壁上部出三个挑梁,梁上各置一朵一斗三升栱。正面开有两个横长方形门。门框周边雕刻凹凸棱纹。门框下部雕刻出直线纹、对顶三角纹、菱形纹等几何纹组成的图案。楼体顶部覆庑殿顶,前后坡有多道瓦垄。第七层为近似正方体,底部似马鞍形状,横向开裆,跨于六层屋顶正脊上。正面中部开一正方形窗户。前后墙体镂刻有各种对称几何纹。
比较研究
从河南汉墓出土的陶楼模型看,楼房层数至少有二三层,多则有四五层,最高的达七层。根据陶楼不同功能和用途,学者通常将汉代陶楼分为望楼、水榭、仓楼等几类。
1.陶仓楼
陶仓楼一般建筑在两层以上,上置屋顶,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仓身比较严实,多数无门。高层仓楼建筑的第一二层也大多如此。有的仓楼虽然开设有门,但有门扉和半圆形孔,可在外面上锁封闭。有的仓楼楼顶又设有多个顶窗,有利于谷物的散潮。此外这些仓楼出土时,有的仓身内还盛有粟、黍等农作物外壳;有的楼外壁绘制有地主收租或贴塑马匹,有的仓楼前设置有负袋纳粮俑或加工粮食工具的臼、磨等模型。这些都与粮食的储藏、运输、加工相关。
焦作出土汉陶仓楼模型
2.陶望楼
具有一定高度的楼阁,层数多为三到五层。最高一层,常开有多个窗户,显然是为了远眺之用,是一种强调登高瞭望、娱乐功能的楼阁。汉末战争频仍时期,豪强地主多聚众自保家园。这时豪强地主庄园中的望楼建筑,多为庄园建筑群的制高点。因此望楼还被赋予了瞭望、守卫、预警和防御的功能。
河南省灵宝出土陶望楼
3.陶水榭
陶水榭多出土于河南三门峡、南阳地区。水榭为临于水边或在水池中建立的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水榭建筑已多起于宫室及豪门贵族宅院中。水池为圆形或方形,池中多塑鱼、龟、鸭等动物俑,池中央多立有一单体楼阁式建筑,一般为二至五层不等,造型通透、通风性强。汉代水榭除了供豪门贵族们游乐之外,还具有登高远望的功能。
河南淅川出土汉陶水榭模型
作者简介
武玮,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